标题: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当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您是本帖第23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2160 | :0 |
经验:1138 |
主帖:238 | 回帖:781 |
注册时间:2010-10-23 |
来自: |
|
最近,多地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年限,以更好适配人口老龄化现状。比如,北京、重庆、哈尔滨、西安、昆明、青岛、江门、郑州等地已落地政策调整,将贷款到期年龄上限普遍延长至男性68岁、女性63岁,或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这一政策调整,与国家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相契合,成为延迟退休的“温暖补充”。(4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政策调整“一小步”,为民服务“一大步”。住有所居,是人们最朴素的愿望。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年龄,本身就传递出“年龄不是限制”的积极信号,对于引导全社会更包容地看待老年群体消费潜力,助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大有裨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做好老年人服务重点部署,提出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普惠”一词醒目出现,就是要推动各地把政策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领域、更宽维度。此次有的地方调整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延长至借款人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就体现出对赋能养老服务、提升“银发族”生活品质的积极探索,值得鼓励推广。
助老服务,政策当先行。随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银发族”对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也在与日俱增,“银发市场”大有潜力。多地与国家延迟退休政策协同配合,围绕楼市打出“组合拳”,推行贷款“法定退休年龄+5年”新举措,确保延迟退休职工能够享受到公积金制度保障的同时,还可降低购房者月供金额,减轻经济压力。这些地方公积金改革的实践,为更好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了一个好头,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积极推动保险、福利、救助等服务走向适老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扬所长,共同构建暖心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当然,构筑老年友好型社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精准有效对接需求端,激励各方形成合力,更好加强服务保障。比如,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打造智慧养老新场景,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到科技红利;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等老年人生活,如何更好构建完备的日常服务,让老有所养照进现实,都需要精心作答、协同发力。有的地方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为老人助餐助医,让老人省心省力;有的地方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做到老年人养老不出社区……不论是公积金服务放宽年龄限制,还是贴心守护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都启示各地针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基本国情,当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今天的中国,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机构、社区、居家等各种养老方式多维“开花”,为民生事业提升了发展的“含金量”。老有所养,是老龄化社会必须答好的“必答题”。各地当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实践,激活全社会力量,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让养老服务更便利、可及,更好推动实现“老有所养”。(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周军)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