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清明广西老表防火妙招多 (您是本帖第25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2112 | :0 |
经验:89 |
主帖:32 | 回帖:48 |
注册时间:2024-05-24 |
来自: |
|
近日网上广西老表清明防火妙招引来网友点赞。有的挖一个坑,放入鞭炮,将导火线部分露出坑外,先盖上一层新鲜的树叶,再盖一层土块。有的直接用打湿箩筐盖住鞭炮,露出导火线部分,点燃导火线,鞭炮在坑里(筐里)“噼噼啪啪”作响,火星也飞溅不出来,起到了很好的防火作用。网友纷纷为老表的防火意识和妙招点赞,有的还调侃这些妙招寓意“闷声发大财”,有创意。
清明节祭祖扫坟燃放鞭炮,在广西尤其在广西农村是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庄重仪式,这些习俗历经岁月沉淀,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中,给予人们精神以慰藉与归宿。大家都觉得,这鞭炮一响,才算是把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送到了。
然而,广西农村到处都是山林、野草,鞭炮一点,火星子乱窜,特别容易引发火灾。一把火着起来,那山林可就遭了殃。每年清明都发生山林火灾事件,消防部门都处于“奋战”状态。还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顾地放,危险可就大了。政府为此也是头疼不已,一边是传了不知多少年的习俗,民众一时也难以改变。一边是森林防火,责任重大。传统习俗扎根民间,与民众情感紧密相连,强制禁止只会引发抵触情绪,削弱文化认同感。
巧妙改变方式,将鞭炮置于坑中或用箩筐覆盖,既保留了习俗内涵,又化解了安全风险。广西老表的防火做法是在尊重与保护基础上的创新。这表明,传统习俗还是可以与现代社会共生,关键在于找到创新的切入点,在传承中适应新环境。
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每个习俗背后都藏着好几辈人的感情和文化,要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大家肯定不乐意。应借鉴这个经验,通过宣传引导,增强民众安全与环保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寻找解决方案。政府、村委(社区)与民众携手,探索更多文明祭祀、安全过节的新路径,给老传统加点新东西,逐步引导开来,如推广电子鞭炮、鲜花祭祀等,让传统习俗在创新里传承,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