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贺州论坛 → 深入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 全力推...
本版版主:不醉不归30 | 东方幻龙 | 桂东一剑客 | 兮丁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原创] 深入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您是本帖第60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sjzf7906077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491 黄豆:0
经验:300
主帖:143回帖:140
注册时间:2021-01-25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2-27 15:43 第1楼  
|帮助|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三农”政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便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三农”问题上,彰显出“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重中之重”的关键地位。而2025年的这份文件,更是在过往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与创新,首次提出了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核心目标的系统改革框架,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文件的起草严格遵循“深化农村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到农村改革对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只有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才能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的目标。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核心主线。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多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如今的“三权分置”,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这一主线,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旨在通过改革,让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这无疑是文件中的一大亮点,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绿色生产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深入人心,推动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普及率已达70%。绿色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的平衡。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农民能够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精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减少了不必要的投入,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绿色生产还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是实现耕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为了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通过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耕地的种植用途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跟踪,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耕地“非粮化”等问题。这一体系的建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使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加强对耕地的监管。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定期获取耕地的影像数据,通过图像识别和分析,准确判断耕地的种植作物类型和种植面积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有耕地被擅自改为非粮食种植用途,相关部门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和整改,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分类整治“非粮化”问题,体现了政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在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利益,设置了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了“一刀切”的做法。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非粮化”现象,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一些短期难以恢复粮食种植的耕地,可以在过渡期内引导农民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恢复粮食种植;对于一些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非粮食生产的行为,则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这种分类整治的方式,既保护了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又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和实际情况,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征程中,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农村土地关系稳定的道路。2025年,这项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范围覆盖至15个省份,让更多的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其承包关系的稳定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延长土地承包期,不仅赋予了农民更加稳定的土地权益,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土地上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而且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产业帮扶原则,以及优化监测帮扶机制和运用大数据预警防范规模性返贫的措施,为筑牢防返贫底线提供了坚实保障。优化监测帮扶机制,是及时发现和解决返贫风险的关键环节。文件提出,要运用大数据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返贫风险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识别,将响应时间缩短至7天,确保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各地通过建立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整合民政、医保、教育、住建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动态监测。例如,某地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脱贫户的收入、支出、健康状况、就业情况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有返贫风险的迹象,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相关部门会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同时,还建立了“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确保每个有返贫风险的农户都有专人负责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展望未来,随着这些制度深化措施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将不断涌现,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迈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目标,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