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庭院“方寸地” 致富“聚宝盆” (您是本帖第730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5)
|
头衔:注册会员
:6010 | :115 |
经验:1517 |
主帖:245 | 回帖:1214 |
注册时间:2016-01-17 |
来自: |
|
五月正值黑木耳丰收的季节。走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珠江村村民卢世云家的前院,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整齐地摆放在地上,一朵朵黑木耳挂在菌棒上,黝黑鲜嫩,晶莹剔透。“小庭院也能发挥致富大作用!”卢世云一边采收黑木耳,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家利用闲置庭院种植黑木耳1500棒,每年能增收5000多元。

卢世云在庭院中种植的黑木耳。
利用农村房前屋后、屋顶院落等闲置资源,罗城县大力发展罗汉果、麻竹笋、豆角、黑木耳等特色庭院经济产业,目前全县庭院黑木耳种植户达200多户,户均年增收达7000多元。

卢世云采收黑木耳。
这是我市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广西脱贫人口总数最多的设区市,河池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答案之一就是“庭院经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5月24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东成村,人们在“认养菜园”里劳作。今年以来,都安县菁盛乡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23年,我市紧锣密鼓推进建设28个庭院经济项目,投资概算3007万元。通过利用农户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和村屯周边闲置自留地,因地制宜谋划庭院经济,让闲置土地聚点成片,特色产业连线成带,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振兴活力。
产业覆盖 示范引领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竹藤草芒编织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等地。而今,该镇将村民的农家院落改造成“微车间”“微工厂”,建立起培训、生产、销售的庭院经济全产业链,4000多户农户在家中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都安村民在庭院发展藤编产业。
在南丹县六寨镇甲棉村,村民龙小娟一会儿忙着给房前庭院的长角辣椒施肥,一会儿又忙着给屋后的鸡鸭喂食,一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日子过得分外踏实。“这块地可以种植四季蔬菜、辣椒、黄瓜,还能养鸡、养鸭,一家人光一年买菜的钱就能节省5000多元。”龙小娟指着自家的小庭院高兴地说。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多元化的庭院经济,激活河池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规划差异化。结合乡村建设村庄规划,我市科学合理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依法合规生产经营,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不走大包大揽式的产业开发路子,突出乡土特色,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

南丹县八圩乡甲坪村村庄绿化图。
根据我市庭院经济主导产业培育规划,2023年,每个乡镇将打造1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每个庭院经济示范村打造2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2025年,每个县(区)形成3至5个庭院经济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庭院经济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产业全覆盖。2023年,全市每个县(区)不少于1/3的行政村(社区)及其行政村(社区)中不少于1/3的自然屯发展庭院经济,每个屯发展庭院经济户数将不少于本屯在家农户总数的25%,每个示范村和有资源条件的易地搬迁安置区至少培育1个以上庭院经济利益联结经营主体。计划到2025年,实现庭院经济市域内产业带动全覆盖。
——示范有提升。2023年,全市预计创建492个庭院经济示范村、922个示范屯。每个示范屯培育示范户占本屯有资源条件农户总户数不少于30%。每个县(区)创建1个以上易地安置区庭院经济示范点,培育10户以上庭院经济示范户。预计到2024年、2025年,各县(区)创建庭院经济示范村、示范屯的个数均实现逐年提升。
项目到户 服务到家 得知在自家闲置的庭院里种植香水柠檬,不仅有技术专家上门指导,还能享受政府各项政策扶持,宜州区北牙瑶族乡二横村二横屯村民兰琼芬毫不犹豫地砍掉了杂树,整理出1亩多的庭院空地,试种50棵香水柠檬。现在,树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明年就能挂果,预计亩产3000公斤果实,能带来1.2万元的收入。”兰琼芬高兴地说。


兰琼芬在庭院里种植香水柠檬。
——项目到户,是我市庭院经济的发展重心和富农增收核心。
对农户自愿发展庭院经济产业,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统筹纳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库;对符合项目条件和支持政策的,给予购买种苗、专用肥料以及畜禽栏舍、果园、菜园等农业小微型设施、微型庭院经济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到户项目资金补助。
——服务到家,提供资金、技术、金融、政策等多重保障。
安排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粤桂协作资金等,对庭院经济扶持予以重点倾斜;实施庭院经济特色产业以奖代补政策,最高可享受5000元/户标准奖补;利用“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评价效果应用,结合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社会金融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到户庭院经济产业支持资金投入;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地落实,做到“应保尽保”,降低庭院经济产业投资风险;组建庭院经济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结对帮带;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户为主体开展庭院生产经营,加强组织引导、政策引导、技术服务、消费帮扶;推行订单式“认养农业”,加强产销流通平台建设,培育农产品销售网红达人,形成订单农业。
……
一张张密实的大网兜底,让农户免除后顾之忧,庭院经济发展信心更足。
庭院更广 乡村更美 在都安县东庙乡,依托地下河天窗网红打卡点,当地群众对庭院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推出一批体验式农家厨房、微菜园、微民宿,实现庭院经济与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融合发展。截至目前,该乡共发展民宿8家、家庭共享厨房4家,累计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户均年营收5万元以上。


都安县东庙乡开展美丽庭院建设。高东风 摄
在罗城县四把镇思平村,拥有一手仫佬族剪纸绝活的非遗传承人罗华清,带动村民在自家庭院习学剪纸、刺绣技能,打造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罗城模式”。2022年以来,参加“庭院+非遗”培训人数近1000人,200多名农村妇女通过剪纸、刺绣拓宽收入渠道。
在南丹县4个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30多户搬迁户开办小商铺,60多户搬迁户在染坊、铜鼓坊、陀螺坊的带领下,参与或自主发展瑶服、苗服、铜鼓、皮鼓、陀螺等手工产业,实现搬迁群众户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2023年,预计该县庭院经济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白裤瑶群众在家门口制作传统民族服饰。
小产业连接大市场。过去独门独院、鸡犬相闻的农村,不再“庭院深深”、自给自足,从分散化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逐渐转型,庭院更宽广,乡村更美好。
——坚持市场导向。我市立足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创新庭院经营方式,促进庭院经济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庭院经济特色产业带。
——坚持环境优先。我市强化庭院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相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庭院环境更加美丽,实现山美、水美、环境美。

美丽的大化丹桂村。
——加强联结带动。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机制,实现庭院经济与产业链有效联结;组织动员文旅经营主体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合作,打造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的农村体验式旅游线路。
——推进农文旅融合。推进庭院经济与休闲观光农业、乡村农业体验等相结合,通过精选品种,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
……
庭院微经济,乡村大振兴。
2022年10月,自治区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工作部署。农家小院逐步融入振兴大局,“沉睡”的农村正在慢慢苏醒,一个个小村落、一方方小庭院,正串联起河池农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月华 见习记者 银芳帅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