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河池论坛 → 《“西大巷”的青春寄语》
本版版主:筱枫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精华主题[原创] 《“西大巷”的青春寄语》 精彩文章(您是本帖第186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4)
张成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6685 黄豆:23
经验:36783
主帖:542回帖:33305
注册时间:2004-12-08
来自:广西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2-03-20 09:28 第1楼  
|帮助|
写在前面的话:

“西大巷”是广西红茂矿务局更班矿最主要的运输巷道。张建华矿长这篇自传体回忆文章《“西大巷”的青春寄语》,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涉及有名有姓的领导和工友数十人,他们分别是:时任矿党委书记彭万碌,矿党委副书记李成业,矿生产科科长、工程师王家翼,山东矿业学院教授胡峰,徐州矿务局大黄山煤矿工程师钱琪山,掘进一队支部书记梁文新,生产骨干黄国汉、覃建广、韦学礼、韦广泉、韦桂生、许品报、陈金养、潘邦贵等(这些生产骨干后来有的当矿长、书记,大多是工区长工区书记),工程师林业富,工程技术人员叶长干、潘建邦、玉兴、曹友邦、陈国技、陈锡周、樊必国、凌成波等



“西大巷”的青春寄语

  ――忆曾参与建设的红茂矿务局更班矿西大巷

张建华



2021年8月1日是“西大巷”的五十岁生日!“西大巷”何许“人”也?“西大巷”是原广西红茂矿务局更班煤矿的主井,也是该矿井的主要水平运输大巷,设计总长七公里,为双轨架线式电机车运输大巷。“西大巷”也是我一生中与之感情最深、打交道时间最长、最熟悉的一项井巷工程(与红茂矿区我熟悉的数万米井巷工程相比)!它承担着矿井的运煤、人员进出、排矸、进料、电缆和管线铺设、进风和排水任务;它的使用年限与矿井的寿命是同步的。在“西大巷”五十岁“生日”来临之际,将曾经的青春过往简单的回顾一下,以文字表达的方式当作生日礼物送给“过生日”的“人”吧,以慰我思念之情!

话题还是从我如何与“西大巷”交集说起。我记得我认识“西大巷”是1975年3月,那一年“西大巷”刚四岁!有一天,当时的更班矿生产科长王家翼工程师把我带到掘进一队(负责西大巷施工的快速掘进队)办公室,向正在召开生产会议的队干们介绍说:“这是从红山矿区工程技术科调来的张技术员,从现在开始‘西大巷’的技术指导工作由他来负责,在这里请大家相互熟悉和认识一下。”当时在场的掘进一队支部书记梁文新同志热情的说:“欢迎张技术员的到来,我们掘进一队的施工在技术上,以后主要听张技术员的!”我连忙表态:“向各位师傅学习!工作上还靠师傅们支持!”就这样“西大巷”您的技术指导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不过从当时参会的各位队干的眼神中,我明显感觉到,它们对我这个技术员好像有些不放心!这也难怪,当年我确实与掘进一队的工人兄弟们从未打过交道,何况当时我刚满三十岁(人生三十当自立!)。这就像体育赛场上的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一样,相互要有一个磨合期。搞工程也是如此,教练员首先要当好运动员!技术员首先要当好工人。

自正式以技术员的身份,负责指导“西大巷”(也是我有生以来负责指导的最大井巷工程)的施工以后,至1985年7月调离更班矿,整整与“西大巷”打了十余年的交道。记得当时“西大巷”自1971年8月开工,至1975年3月共掘进成巷650米。这650米均已采用永久支护,支护方式为少部分砌碹,大部分为砼支架。而以施工工期计算共用去40个月(不含一采区井底车场、西大巷一号交叉点和一采区采区煤仓施工工期),“西大巷”当时平均月成巷约为20米。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踏进“西大巷”施工现场我首先考虑的是:尽快掌握“西大巷”的施工现状。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我采取跟班劳动的方法,因为只有跟班劳动才能真正与矿工兄弟融为一体。“西大巷”当时采用的爆破方法、支护方式、设备及人员配备、巷道围岩状况、瓦斯及通风情况均是我在劳动中慢慢印入脑海的。通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我才真正认识到“西大巷”的施工难度和危险程度,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记得当时矿工弟兄们正在“西大巷”迎头用砼予制块砌碹,他们把四、五十斤重的砼砌块一块一块的搬上高台,然后又从近两米高的台子上将砼砌块举过头顶送到碹胎上。我粗略估算西大巷每砌筑一米,大约需用150多块砌块(重约3吨、不含砂浆和充填物)。这150多块砼砌块从井口用矿车运送800多米才到达迎头,然后用人力搬运三次,与砂浆一起堆砌成拱型,空顶部分再用缓冲物填满才算完成一米永久支护。而让人最揪心的是:砌碹工作是在空顶的状态下冒险完成的。每次站在现场借助微弱的矿灯灯光看着摸糊不清的巷道顶板(高度约四米左右),我都提心吊胆。因为我确实不知道那一块岩石是松动的,那一块岩石是稳定的!只得不停的提醒站在高处的工友,请它们随时注意安全,用钢钎轻轻敲一下顶板,以便从敲击声中判断岩石的稳定性,行业术语叫“敲帮问顶”。

“西大巷”掘进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是打眼放炮。经过多日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西大巷”当时在打眼放炮这道工序上,有待提高的几个问题是:缺少正规的爆破图表,炮眼数量、深度、装药量、爆破顺序都有待规范和统一。为何得出如此结论,因为我在现场看到的爆破效果是:爆破断面超宽、超高(与设计断面相比)的现像严重,裸露的围岩凹凸不平,炮眼的利用率不高,炮眼的方向与西大巷前进方向偏差太多,周边炮眼装药量过多等等。因此既增加了开挖量又加大了排险难度,尽快改善和提高爆破的效果已迫在眉睫。

跟班一段时间后,我向王家翼科长和掘进一队领导提出如下建议:一、西大巷用砼予制块砌碹,成本高、速度慢而且供应不及时,建议改用片石砂浆砌碹(更班矿凉水坳采石场石灰岩储量丰富),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二、西大巷正规循环进度若按一米设计,则炮眼深度要作相应调整,即掏槽眼深1.4米、辅助眼深1米、底眼深1.2米。另外炮眼的爆破顺序十分重要,掏槽眼一定要先行爆破。三、炮眼打完以后,要先用风钻使用的压缩空气吹(用无缝钢管做一个专用吹管)洗炮眼,以清除炮眼中的岩粉和积水。四、炮眼装药时,药(煤矿安全专用炸药)卷的聚能穴要对准眼底。五、爆破以后首先要登渣排险,只有彻底排除险情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六、砌碹用拱架的制作材料:原用槽钢可改用钢筋(这样既简化制作工艺又减轻拱架重量),即将钢筋依据西大巷断面尺寸弯曲焊接而成。队里的领导和工人们欣然接受了这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西大巷”按设计投产标准需施工1900米(根据采煤生产需要,投产以后仍需继续延深,直至井田边界),到1975年5月初仅施工约700米,尚差约1200米。而上级要求更班矿要在1977年10月竣工投产,按此时间计算,则工期只剩28个月。这28个月“西大巷”若按常规方法施工只能掘进约600米,还差600米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与二采区也无法实现贯通。更班矿井投产临近,与时间赛跑决战“西大巷”已无路可退,在此形势下矿党委决定“西大巷”施工必须进行技术革新,即抛弃传统的施工工艺,而采用快速掘进五项新技术。这五项新技术包括:锚杆喷浆支护、多台风钻打眼、全断面毫秒一次光面爆破、耙斗机装岩、激光定向。这五项新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锚杆支护当时在广西境内尚未采用,矿里的干部和工人都没有见过更没有干过。

矿党委做出决定以后,矿机电车间根据李成业同志(矿党委副书记、1970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锚喷支护的积极推动者)不知从何处弄来的图纸,加工制作出了负压喷浆机和安装锚杆用的注浆器。我认真看了图纸和实物以后,对这两件器械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矿党委安排我加班加点,编制西大巷锚喷支护和快速掘进的施工组织措施。该措施内容主要包括:一、绘制爆破图表:含打眼(三台风钻同时打眼)顺序,炮眼位置、数量、深度、爆破顺序(实际用的是间隔0.5秒段发延时雷管,后发现不能在高瓦斯矿井使用)、爆破后岩壁上争取存留半个炮眼(即为光面)。二、锚杆喷浆操作要领:含锚杆眼深度(1.5米)、锚杆间距(0.5米)、锚杆材质、砂浆配比、注浆标准、喷浆顺序及喷浆厚度等。三、平行交叉做业:各工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作、不窝工。四、激光定向:用激光定向仪快速找准西大巷中、腰线,节省放线时间。五、坚决执行煤矿安全保安规程有关条款。

为使掘进一队干部职工充分了解锚喷支护的技术要领,王科长安排我给工人们讲课。接此任务后我尽可能搜集各种技术资料,想着如何让工人们理解锚杆支护和光面爆破的原理。这时我记起在外地参加煤炭工业部组织的光爆锚喷学习班时胡峰教授(山东矿业学院教师)讲的话:光面爆破如同撕邮票(邮票和邮票之间有很多洞眼便于断开)、锚杆支护如同纳鞋底(六十年前山东农村妇女用麻绳做布鞋鞋底的方法)。这两句话既形象又易懂,我在给工人弟兄们讲课时便采纳了这种说法。

1975年5月11日是“西大巷”迎头正式采用锚杆喷浆支护新技术的第一天。这一天我和掘进一队支部书记梁文新等生产骨干,在井下从早晨7点一直干到夜间11点,为的是能从头至尾同工人一起干完一个正规循环。这其中我最担心的是装药放炮,因为这是第一次使用段发雷管对“西大巷”进行全断面一次性光面爆破。当时“西大巷”使用的段发雷管,共分五段,段与段之间以颜色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延时时间差为0.5秒,即五段雷管全部爆完用时2秒。“西大巷”全断面约有四十几个炮眼,这四十几个炮眼的名称、作用、装药量、起爆先后各有不同,我在现场手把手的告诉班长和放炮工如何操作。放完炮后炮烟尚未吹散,我和队干就一起冒着刺鼻辣眼的炮烟冲进迎头,排除险情然后观察爆破效果。根据现场爆破情况我才能有针对性制定出:每个炮眼的装药量和炮眼距离的新方案。放炮以后紧接着就是指导工人蹬渣打锚杆注浆。打锚杆这个工作既脏又危险,特别是在打巷道顶板的锚杆眼时,防尘水会沿着钻孔里的钻杆流淌到风钻和矿工身上。这时的工作环境我不知用怎样的文字描述:风钻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手握风钻满身泥浆不断颤抖着的矿工身躯、随时有可能冒落的危岩、脚下横七竖八的矸石、风钻喷射出的水雾与几盏微弱的矿灯光柱交融在一起。这就是“西大巷”采用光爆锚喷支护新技术后的场景,也是煤矿工人常年累月井下工作的缩影。当天夜晚11点多我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明显感觉体力不支,脊背发麻腿发软。进家以后一屁股瘫坐在竹椅上,静听着妻子的埋怨,我已无力辩解。

经全矿上下齐心协力的支持和掘进一队的艰苦奋战,采用锚喷支护新技术的当月西大巷进尺超五十米。6月进尺七十米、7月份进尺即突破百米。但8月份西大巷在继续冲击百米大关时却碰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独头远距离通风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科长王家翼商议采用混合式通风方式即:在西大巷中部用一台局扇吸新鲜风送入当头,用另一台局扇反方向抽废风排入一采区回风巷,两台局扇接力,这样既解决了西大巷独头千米通风难题,又实现了进尺破百米。进入9月正当工人们干劲十足,准备再创月进百米时,11号早班“西大巷”当头(迎头)发生偏帮,一位与我一起同在现场的地质技术员不幸遇难。眼看着同事在身边倒下,我只能用十分震惊和心如刀绞来形容!这次矿难给奋战在“西大巷”的掘进一队当头一棒,同时也彻底改变和加深了我对采矿这个职业的认知(原来太轻视这个职业了)!

1975年9月中旬,我和妻子正准备回山东老家探亲(双职工有四年一次的探亲假,回家的车票公家可以报销)。有一天矿党委书记彭万碌同志电话通知我:“你的探亲假暂缓,你要留下来指导‘西大巷’再创百米。”书记的话我不能不听啊!可是妻子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了下来。你想:和自己的丈夫一起下井的同事刚刚因矿难而去世,这时不让丈夫回家探亲,而且还要继续留下来与工人们一起大战9月份保“西大巷”再创百米,做为妻子能不为丈夫的安危担心吗?况且我们两口子盼着回山东老家探亲已经盼了四年了!无奈我只好让妻子先走(从金城江到上海要坐38个小时的火车而且经常没有坐位,再从上海到山东还要坐15个小时的火车),自己留下来与掘进一队一起继续战斗。还好,掘进一队不负众望到9月底又突破了百米大关,这是以支部书记梁文新为首的英雄团队创造的又一佳绩(当年掘进一队工人平均月薪约60元左右、人均月成巷1米)。我还记得这个团队中几位硬汉的名字,他们是黄国汉、覃建广、韦学礼、韦广泉、韦桂生、许品报、陈金养、潘邦贵……这些工友后来都成了红茂矿务局的骨干,有的当矿长、书记,大多是工区长工区书记。

日历翻到1976年4月的一天,经过掘进一队全体职工近一年的奋力拼搏,以及全矿职工的大力支持,“西大巷”与二风井运输机上山措施斜巷顺利贯通。这两条巷道的贯通瞬间改变了“西大巷”的通风条件和风向(回风风流的方向),同时也改变了“西大巷”的安全施工状况(解决了西大巷独头掘进1000米无备用安全出口的问题)。当天矿里的大喇叭就向全矿职工报告了这一大好消息!说心里话我除了佩服掘进一队的矿工兄弟,还佩服林业富工程师培养出来的测量组,他们是叶长干、潘建邦、玉兴、曹友邦、陈国技、陈锡周,后调走的樊必国、凌成波等同志。是他们背着沉重的经纬仪、水准仪日复一日的爬山越岭,年复一年的穿越漆黑的煤洞,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为此次贯通和数万米巷道精准放线。其中“西大巷”与二风井运输机上山措施巷是在相距近3公里、高差约200米、隔着一座高山的情况下,利用大地测量基准点引入井下顺利实施的贯通。巷道贯通后掘进一队的矿工兄弟当场夸赞说:“你们生产科测量放线还挺准的么!”(这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最高褒奖)当时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其实都是测量组的功劳!“西大巷”与二风井贯通后又继续掘进了300米以满足投产要求,此后掘进一队边主攻二采区井底车场和装车绕道。

“西大巷”自19755月实施锚喷支护新技术以后,我认为对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既艰辛又漫长。我记得“西大巷”实施锚喷支护一年后,也就是1976年的秋天,我发现已锚喷过的1000多米大巷局部地段,喷护在岩壁上的水泥砂浆发生了开裂和鼓包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严重!有些地段甚至发生了水泥砂浆掉块和小面积偏邦。我思来想去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安排掘进一队对发生问题的地段进行了复喷,结果整整花掉了以覃建广为首的喷浆班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还用去了好多的水泥、沙、石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对锚喷支护的“西大巷”进行的第一次翻修维护。

好事多磨,经过第一次翻修的“西大巷”过了一年多,又出现水泥砂浆开裂、掉块、鼓包现象!那一段时间我吃不好睡不好,下班走在路上脑子里还在想着“西大巷”的质量问题到底出在那?更好笑的是,回到家炒菜的时候因为脑子里还在想着“西大巷”,结果差一点把铲煤渣用的小铲子放进菜锅里!1978年春天,为了彻底解决“西大巷”的锚喷质量问题,局矿两级领导决定,派我、许品报和朝阳矿的一位黄技术员到徐州矿务局大黄山煤矿取经。到矿以后在钱琪山工程师的带领下,来到大黄山煤矿井下锚喷施工现场。进入现场后我一眼就看见了摆在巷道边上的金属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不就是防止“西大巷”喷浆支护开裂的最好材料么!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回矿以后经矿党委同意,我立即组织掘进一队的职工,利用矿上废旧的钢丝绳自编金属网,用了近半年时间对1000多米有质量问题的大巷,进行了补打锚杆并挂网复喷。这是“西大巷”实行锚喷支护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大修。自那以后掘进一队施工的所有巷道,均采用了锚杆加金属网喷浆支护的方法,而且再也没有发生质量事故。我粗略计算了一下,从19755月到19857月我离开更班矿时,掘进一队用锚杆加金属网喷浆的支护方法,施工的巷道总长度已超过5000米,其中包括“西大巷”、西大巷配风巷、二采区装车绕道、三采区下部车场及三采区轨道上山等巷道。

“西大巷”还有一个大问题曾让我和我的技术同行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解决。那是1980年前后,从矿井井口进入(西大巷)约600米处有十几米用砼支架支护的地段,发生了断梁折腿现像,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这一段巷道的支护如果推倒重来,不但会发生冒顶而且还会切断二采区与西大巷井口的联系,造成二采区停产。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对“西大巷”这段压力集中区,采取分步强支护的方法,即在每一付砼支架之间补一付用重轨(合山矿区铁路淘汰的钢轨)制作的金属支架,并且在每付支架中间加以金属立柱。但有部分地段因水泥支架腿折断严重,产生鼓肚而无法采用上述方法。我记得当时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打点柱加固顶梁后,把折断的水泥腿和松动的岩石挖出,然后浇筑钢筋砼墙来代替水泥支架腿。经过一段时间的抢修,以上方法基本保障了“西大巷”的安全畅通,但能维持多久我心中直打鼓!

除了以上叙述的以外,“西大巷”还有一个让我挂念的问题就是:在1978年前后,从井口往里约150米处,这一地段是将砼浇筑成拱形来做为“西大巷”的支护,但不知何种原因拱顶和水泥墙均不同程度发生开裂,甚至掉块!我记得当时是请机电车间,按“西大巷”的断面尺寸,用槽钢加工成拱形框架安装在“西大巷”的墙壁上,以防水泥块掉落伤人,但也不是永久之计。

1979年春我曾写过一片技术论文《谈锚喷支护在更班矿的应用》 ,此文刊登在当年《广西煤炭科技》杂志上。文中主要从几方面做了阐述:一.2000多米锚喷支护的“西大巷”所穿过的岩性分析,以及因岩性不同而对锚喷支护的影响(曾穿过号煤的顶、底板)。二.“西大巷”锚喷支护采用的技术参数。三.“西大巷”在快速施工中所采用的几项新技术。四.“西大巷”快速施工的劳动组织及安全措施。五.经验与教训。主要教训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泥岩遇水、空气易膨胀、风化认识不足,在施工初期没能及时采用金属网(当时大家都没想到用金属网加喷浆的方法),故尔不得不进行了两次大的返修。总之“西大巷”的施工技术探索永远在路上!

“西大巷”老“弟”:想当年我离开您时,您已进入青春期,且在矿上早已担当大任。我们相处十年,我记得我曾千百遍的走过您身边,我们三天不见就会相互挂念!您的每一次“感冒、发烧”甚至打一个“喷嚏”都会牵动我的神经。您不会讲话,但你会用你的表达方式向我传递着你的喜怒哀乐。您已到了知天命(设计寿命)的年龄啦!也该退休了。我本有很多话要对您讲,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我知道您很累,但又不知如何告慰您!这可能是我的文字功底不够吧,也可能……。

夜深了,就此落笔。仅以此文作为“生日礼物”赠与老“弟”,权当作我们十年交往的粗浅回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长!



张建华

2021730日夜于徐州










[此帖于 2022-03-20 18:42 被 张成 编辑]
帖子奖励 发帖人获得奖励:+10 绿豆. . [操作人:筱枫 2022-03-30 11:43]
最近评分
操作人 操作时间 评价
筱枫2022-03-30 11:43好帖 ★★★
我是爷爷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6055 黄豆:22
经验:19917
主帖:429回帖:19098
注册时间:2005-05-16
来自:广西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2-03-21 10:23 第2楼  
心仪广西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916 黄豆:0
经验:38284
主帖:3回帖:38189
注册时间:2014-11-29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2-04-08 22:10 第3楼  
豪情冲天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66867 黄豆:0
经验:8301
主帖:0回帖:1171
注册时间:2013-10-04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2-04-09 00:09 第4楼  
夏夜霜晴天雨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7033 黄豆:84
经验:1754
主帖:192回帖:1547
注册时间:2014-10-14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2-04-10 09:25 第5楼  
写的是技术专业性文章,文笔却很通俗流畅,外行人也能读懂,人物的才智品质精神干劲也都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既是可贵历史资料,又是珍贵精神宝藏。难得难得!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