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上
此次我去拍摄的地方是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东庙乡三团村。
三团村地处石漠化严重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足0.62亩,每到秋冬季节极度缺水,种种自然因素导致三团村是一个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来源的“空壳村”。
从2015年至今,桥巩水电站选调了5名驻村书记和工作队员深入三团村帮扶。
三团村有21个队,每个队又很分散,当初还没通马路,这些帮扶人员只能依靠脚步白天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深入调研,了解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白天下队调研,晚上大家在围着办公桌讨论脱贫的方案。
豪不夸张的说,那些年驻村帮扶人员的鞋都磨破了好几双。
要想富,先修路。
把挖机开到半山腰上,挖山开路,无论是泥路、砂石路,通通都改造成水泥路。
“Z”字形的盘山公路,九曲回肠。亲身体验过,更能感受到修路的不容易,也正是亲眼目睹过,才知道国家在农村的基础设施这块投入很大。
哪怕山里面只有一户人家,水泥路都是修到家门口的。
看到这些,我越发由心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通过前期的摸底调研,最终制定了一套符合三团村的脱贫方案。
既然山多,那就既然山多,那就充分利用山地,种植适合在山坡上生长的经济作物——山葡萄。
以合同的方式,由村委将山葡萄种植与生产承包给村里的农户,由农户管理。种植过程中,需要人手时,农户把村里的贫困户请来帮忙,以此也能为贫困户增加一笔收入,截止2020年9月,已带动了48户贫困户就业。
目前,三团村种植了200亩山葡萄,其中50亩已经挂果,今年可以收获一万多斤山葡萄。
三团村创建了自有的葡萄酒坊,原料就是新鲜摘下的山葡萄,当天采摘的葡萄当天入缸。二次发酵数月之后山葡萄酒就可以出缸了。
待山葡萄收成之后,农户将支付营业额的10%给村集体,正常情况,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一万多的收入,从此打破了村集体经济为0的历史。
待200亩山葡萄全部挂果,收入将更加可观。
这里要分享一件让我超级感动的事情,正准备拍酿葡萄酒的时候,一位素未蒙面的奶奶,一见到我就亲切的握着我的手,说要装些葡萄给我带回去吃。
奶奶上楼从家里找来了袋子,弓着腰挑选大颗的、饱满的葡萄装进袋子里,虽然跟她老人家语言不通,但还是能感受到她的热情和善良,愿奶奶健康长寿。
三团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强,今年四月份由桥巩水电站派驻到岗,带领村民致富。
我在三团村待了两天多,亲眼所见唐强书记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去农户家里收黑豆,预订黑豆包装袋,与农户和相关工作人员沟通确认五黑鸡的库存,唐强书记及其所在单位桥巩水电站正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帮助农户将地道的瑶山土货送出大山。
唐强书记希望通过传播瑶乡的文化,让在外的游子记住乡愁,他也热切地盼望着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回到乡村带领村民们致富。
鸡蛋妹,唐强书记心中的新农人,97年的姑娘,3年前从城市回到家乡,在自家的百亩山头养了800只五黑鸡,目前还有1000只小鸡崽在温室中,过段时间也可以放到大山里饲养了。
鸡蛋妹有个小心愿,就是订单量增大之后,请村里的老人来一起养鸡,带领他们共同致富。像鸡蛋妹这样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回乡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一定会越来越富有。
鸡蛋妹一家分工明确,她负责找销路,去街上发传单,开拓网上渠道·····而她的婆婆和公公,则是负责喂鸡、捡鸡蛋。
听着简单,但干起来可叫一个辛苦。每天投喂两次,每次要扛三四十斤玉米到山头。毕竟是上了年纪了,有时候阿姨挑着玉米还要借助一根拐杖分担重量。
捡鸡蛋更是一个累活,满丛林穿梭,在石山上爬上爬下,蚊虫多,被咬是常事。
付出总会有回报,目前销路慢慢建立了起来,鸡蛋需要预约才能买得到了。
“今年没有,明年肯定会有”。
“慢慢来就会有”。
这两句话,阿姨跟我说了很多次,她相信,通过全家人的努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我喜欢阿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干劲,我更钦佩阿姨在遭遇生活重大变故之后,依然乐观面对一切。
也是在三年前,阿姨的大儿子因意外离世,年仅25岁。
听了阿姨的故事,我更加能够领悟罗曼罗兰“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深意。
我想一切都会像鸡蛋妹说的那样:虽然每天都很累,但还是能看到希望的。
听说鸡蛋妹家又腾出了一块山地喂鸡,
日子正朝着预期的那样越来越顺了。
真好~
看得见希望~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