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勇于打破思维定势 (您是本帖第11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
头衔:注册会员
:21 | :0 |
| 经验:14 |
| 主帖:7 | 回帖:7 |
| 注册时间:2024-12-23 |
来自: |
|
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社会发展如此,科学工作亦是如此,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过去合理的做法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方法现在可能开始失灵,一味的因循守旧,工作往往就会碰钉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进一步推进科学事业,激发创新活力。
陷入惯性思维,容易忽视科学工作中异常现象的科学价值,甚至阻碍科学工作。什么是科学工作中的惯性思维?是依赖过往积累的经验、依照的思路及办法。长期以往,就会降低科研者应变、创新能力,影响科学的价值探索、发展。在青霉素发现者弗莱明眼中,培养皿中意外生长的霉菌是“有趣的异常”;而在惯性思维主导的研究者看来,这不过是实验污染的“失误”。科学史反复验证:那些被主流范式过滤的异常现象,往往蕴藏着颠覆性发现的密码。当研究者困于既有理论框架时,异常数据不仅会被系统性忽视,更可能成为科学进步的“绊脚石”。
打破惯性思维,有利于激发科学创新活力,探索未知领域。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历史。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对固有思维框架的颠覆。在当代科研范式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惯性思维犹如无形的桎梏,既遮蔽了异常数据的科学价值,又局限了人类探索未知的视野。唯有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拓宽人类认知边界,释放科学创新的澎湃活力,使科学研究不断向未知领域拓展,为解决各类复杂问题提供全新思路与方法。
打破科学领域的惯性思维,要保持观察力和耐心,更需要多方协同。科学史上每个颠覆性突破的背后,都存在着对常规认知的艰难突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聚集135国科研力量,在希格斯玻色子发现过程中形成“全球实验室”模式;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突破,正是空间技术、光电工程和理论物理三领域专家十年协作的成果……因此,科研人员要培养耐力和质疑精神,广泛涉猎跨学科知识;科研机构应完善激励机制,对创新探索给予更多支持与奖励;政府也要营造容错氛围,激发科研人员突破常规的积极性。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唯有打破思维的桎梏,科学才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峰,为人类文明开辟更广阔的未来。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