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田埂间的清白,烟火里的家风 (您是本帖第1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 
 
	
	
	
	
	 头衔:注册会员  	
   	
 :44 |   :0  |  
| 经验:36 | 
 
| 主帖:10 | 回帖:10 | 
 
| 注册时间:2024-03-02 | 
 
来自:  | 
 
 
     
	 
 | 
 
  
     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他们不懂“清廉”的书面语,却用田埂上的劳作、烟火里的取舍,把“好日子要自己挣,不是占小便宜得来的”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田里割稻,邻居家的稻穗被风吹到了我们地头,金灿灿的铺了一小片。我兴冲冲地要去拾,父亲却按住我的手:“这是人家的收成,咱不能要。咱的粮食,得自己弯腰割出来才踏实。”说着,他拿起镰刀,把那些稻穗小心翼翼地归拢到邻居地界,还特意压了块石头做标记。后来我才懂,父亲守护的不只是几束稻穗,更是做人的底线——不是自己的,再好也不能贪。 
 
   母亲的“抠门”在村里出了名。她的农具用了十几年,磨得发亮也舍不得换;买菜总等傍晚菜摊降价,衣服更是缝缝补补穿多年。但她从不占集体的便宜。村里分化肥,有人偷偷多拿了一袋,母亲却按自家田地亩数领了正好的量,还念叨:“集体的东西是大家的,多拿一分,心里就多一分不安。”有次我放学路过果园,顺手摘了个苹果,被母亲发现后,硬是拉着我去给果农道歉,还补了钱。“不是咱种的,伸手拿就是占便宜,”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做人要干净,手脚不能歪。” 
 
   农忙时节,邻里间常互相帮忙。父亲帮人插秧从不要工钱,母亲帮人缝补从不多收一针一线。但当别人想送些蔬菜、鸡蛋作为答谢时,他们总会婉拒:“互帮互助是情分,要是图回报,就变味了。”有次亲戚来家里,带来了一箱包装精美的糕点,说是托人办事时对方送的,让我们尝尝。母亲却把糕点原封不动地让亲戚带回去:“别人送的东西,不知道背后藏着啥,咱不能吃这个‘糊涂食’。咱的日子,得靠自己流汗挣,才过得安稳。” 
 
    父母的家教,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有田埂上的言传身教、烟火里的细微坚守。他们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种出了粮食,也种出了清白做人的道理;用朴素的言行,告诉我们:占便宜看似赚了一时,却丢了人品;踏实肯干看似慢了一步,却能走得长远。这份藏在泥土里的家风,如田埂上的野草般坚韧,滋养着我在人生路上始终坚守底线、清白前行。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