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破除“鞭打快牛”困局:让实干者得实惠,让躺平者无市场 (您是本帖第1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
头衔:注册会员
:359 | :0 |
| 经验:242 |
| 主帖:119 | 回帖:119 |
| 注册时间:2021-08-24 |
来自: |
|
在基层治理和职场管理中,“鞭打快牛”现象屡见不鲜:能力强的干部被持续压担子,稍有懈怠便遭批评;而能力平庸者却因“不犯错”得以安于现状。这种“能者多劳却不多得,庸者少劳却少担责”的怪圈,不仅挫伤实干者的积极性,更可能滋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最终损害组织效能与社会公平。破除这一困局,既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鞭打快牛”的困境: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失衡
“鞭打快牛”的本质,是管理机制中效率导向与公平原则的失衡。一方面,快牛因能力强、效率高被视为“救火队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某地调研显示,基层干部中“5+2”“白加黑”工作模式普遍存在,部分业务骨干年均加班超300天,身心健康亮起红灯。另一方面,慢牛因“不显山露水”反而获得隐性保护,形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逆向激励。这种“能者累死、庸者闲死”的局面,导致快牛或因透支而“掉队”,或因寒心而“躺平”,最终陷入“快牛变慢、慢牛更慢”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管理模式违背了现代治理的基本逻辑。管理学中的“帕金森定律”指出,组织中若缺乏科学考核,成员会倾向于通过降低效率来维持自身地位。当快牛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对等,当慢牛的懈怠得不到应有惩戒,整个系统就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团队的战斗力,更可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选择用脚投票,造成人才流失。
二、破局之道: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生态
破除“鞭打快牛”困局,需从制度设计、文化塑造、技术赋能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让实干者得实惠,让躺平者无市场”的治理生态。
其一,以科学考核打破“大锅饭”思维。 传统考核中“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弊端,必须被“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取代。某地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将工作难度、创新价值、群众满意度等维度量化评分,让快牛的贡献“看得见、算得清”;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者实行“一票否优”。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让快牛的付出得到正向反馈,也让慢牛感受到压力。
其二,以减负赋能释放“快牛”潜力。 快牛之所以疲惫,往往源于“事多人少”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流程,将重复性工作交由系统处理;通过“片区协作”“AB岗”等机制分散任务压力;通过设立“创新容错基金”鼓励尝试,让快牛从“事务性忙碌”转向“创造性工作”。某街道推行“AI助手”后,基层干部填表时间减少60%,有更多精力投入群众服务。
其三,以文化引领重塑价值导向。 破除“鞭打快牛”,需在组织内部培育“崇尚实干”的文化基因。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让快牛的奋斗故事被看见、被传颂;通过建立“导师制”“传帮带”机制,帮助慢牛提升能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当“多劳多得”成为共识,“躺平可耻”深入人心,快牛的“独行”终将变为“群牛”的奋进。
三、从“快牛困境”到“万马奔腾”:激发组织活力的深层变革
破除“鞭打快牛”困局,绝非简单的“给快牛减负”或“给慢牛加压”,而是一场涉及管理理念、制度设计、文化建设的深层变革。它要求管理者摒弃“能者多劳”的惰性思维,树立“人尽其才”的现代管理观;要求组织从“压担子”转向“搭台子”,为人才成长提供空间;更要求全社会形成“实干者受尊崇,躺平者被淘汰”的鲜明导向。
当快牛不再“孤军奋战”,当慢牛主动“策马扬鞭”,当整个团队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组织才能真正释放出“万马奔腾”的磅礴力量。这不仅是破解当前管理困局的关键,更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