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古代公务员的“错题本”:读《显微镜下的古代廉洁故事》 (您是本帖第11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48 | :0 |
经验:18 |
主帖:9 | 回帖:9 |
注册时间:2025-08-22 |
来自: |
|
前几天读了本有趣的小书——《廉洁的镜子》,作者收集了100个日常生活中关于廉洁的困惑。没想到最让我深思的,竟是书中“食堂打饭要不要多给熟人一勺菜”这个案例。
书中讲到某单位食堂的王阿姨,每次给同事打菜时总是勺抖得厉害,但遇到老乡就会多打半勺肉。这看似“人情味”的举动,实际上破坏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则。作者算了一笔账:每人多打半勺,全年就要多消耗上千斤食材,这些成本最终都由集体承担。
更让我触动的是书中某位科长的故事。他坚持拒绝供应商赠送的台历,理由是“用了他们的台历,下次验收时手就会软”。这个比喻很形象——很多贪腐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开始的。就像书中写的:“收下一支笔,可能就打开了收钱的门;接受一顿饭,可能就吃掉了原则的底线。”
这本书最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它把廉洁从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拉回到了日常生活。它告诉我们:打印私人文件用公家的纸、把办公室的文具带回家给孩子用、用公务卡赚取积分……这些小事都在考验着每个人的廉洁观。
书中提出了个实用方法叫“阳光检验”:做任何事之前想一想,愿不愿意把这件事公开在单位公告栏里?如果不敢,那就说明这件事有问题。合上书忽然明白:廉洁不是要我们做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提醒我们在每个选择面前守住底线。就像食堂打饭,每勺都公平才是真正的善良;就像对待供应商的礼物,拒绝台历才能守住验收时的公正。
真正的廉洁,就藏在我们每天面对的这些小事里。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