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玉林论坛 → 以文化人:让精神之光照亮生命底...
本版版主:八叔 | 心静自然凉 | 偶是路人
社区广播站:
  推荐:玉林频道  
  标题: 以文化人:让精神之光照亮生命底色 (您是本帖第4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gougou2024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53 黄豆:0
经验:52
主帖:13回帖:13
注册时间:2024-02-27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9-18 10:56 第1楼  
|帮助|
闵子骞初入孔门时面色蜡黄,研习诗书后竟焕发红润,这个穿越两千多年的故事,揭示了文化最本真的力量——它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滋养灵魂的甘露。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国学热",在博物馆邂逅文物修复师布满老茧的双手,更应读懂这份文化馈赠的深意:真正的文化育人,是让精神追求成为生命的内在自觉。

闵子骞的蜕变印证了《论语》"君子不器"的智慧。春秋时期,贵族车马与龙旗象征的世俗欲望,恰似当今网络时代的流量狂欢与物质诱惑。孔子教化弟子时,不是用教条束缚思想,而是以"六经"为镜,让人在经典中照见本心。正如北宋程颢在洛阳讲学时,常带弟子观竹悟道,让"格物致知"的哲思如春风化雨。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化,让文化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杜甫在"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思中,将个人困顿升华为家国情怀;范仲淹于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题刻,让文化品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明代王阳明龙场悟道时,面对瘴疠之地仍坚持讲学,用"知行合一"的实践诠释文化真谛。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提醒我们: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培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格局,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精神坐标。

敦煌莫高窟的画工在洞窟中勾勒飞天时,不会想到千年后这些壁画成为文化自信的源泉;曲阜孔庙的守庙人日复一日清扫庭院时,延续的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当代"敦煌女儿"樊锦诗将青春献给洞窟,用数字技术让壁画永驻;乡村教师张桂梅在深山创办女高,用《论语》《孟子》唤醒山区女孩的精神觉醒。这些文化守护者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有人甘做"燃灯者",让文明火种代代相传。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回望,闵子骞的故事依然鲜活。当算法推送不断迎合浅层娱乐,当短视频消解深度思考,我们更需要重建文化的"精神堤坝"。这不是要筑起对抗时代的围城,而是要在信息洪流中培育独立思考的岛屿。让文化回归"以文化人"的本质,不是复古式的精神返祖,而是让五千年文明积淀转化为现代人的精神钙质,让每个平凡生命都能在文化滋养中绽放独特光彩。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