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贵港论坛 → 筑牢道德根基 涵养时代新风
本版版主:陈卷华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筑牢道德根基 涵养时代新风 (您是本帖第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纍纍纍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8 黄豆:0
经验:12
主帖:6回帖:6
注册时间:2024-12-23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9-16 11:50 第1楼  
|帮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千年古训,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时代箴言,道德始终是个人修养的基石、社会运行的纽带、国家发展的灵魂。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面对利益诱惑的增多、道德失范的挑战,唯有以系统性思维推进道德建设,才能让崇德向善成为社会共识,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能。

道德建设是个体成长的“必修课”,需以教化涵养初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观点虽有偏颇,却揭示了道德养成需后天雕琢的真理。从孔融让梨的典故到当代“时代楷模”的事迹,从家庭教育中的“行为规范”到学校直播课堂里的“道德与法治”,个体道德的培育从来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浙江“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中,老党员用亲身经历讲述诚信故事,让孩子们在感动中理解“一诺千金”的分量;深圳社区开设“家风讲堂”,通过祖孙共话家训,让传统美德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这些实践证明,只有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浸润心灵,才能让“行善举、守正道”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需以制度划定边界。道德的软约束离不开制度的硬支撑,没有规则护航的善意,往往会在现实中折戟。近年来,“扶不扶”的纠结“救不救”的犹豫,折射出道德实践中的制度焦虑。而南京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见义勇为者提供法律保障;杭州建立“道德积分制”,将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优惠挂钩,这些探索让“好人有好报”从口号变为现实。制度不仅要惩罚失德行为,更要为美德“撑腰”,通过明确行为边界、完善激励机制,让坚守道德者不吃亏,让逾越底线者受惩戒,才能构建“德者有所得、失德有所戒”的良性生态。

道德建设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需以创新激活生命力。道德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时代发展的活水。从“二十四孝”的传统伦理到新时代“新孝道”的内涵拓展,从“邻里互助”的乡土情谊到“网络公益”的全民参与,道德始终在与时代同频共振。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舞蹈演绎“愚公移山”的坚韧,让传统美德以年轻化方式传播;“95后”志愿者群体通过直播带货助农,将善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这些创新告诉我们,道德建设既要守护“老祖宗的智慧”,也要回应“新社会的需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让美德永远年轻。“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道德课”,而是贯穿于个体修养、社会治理、文明传承的系统工程。当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践行者,当每项制度都成为美德的守护者,当每种创新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必将构筑起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让道德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