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玉林论坛 → 云巅之上的千年回响——寒山岭骑...
本版版主:八叔 | 心静自然凉 | 偶是路人
社区广播站:
  推荐:玉林频道  
  标题: [原创] 云巅之上的千年回响——寒山岭骑行记 (您是本帖第87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0)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9-03 11:09 第1楼  
|帮助|
云巅之上的千年回响——寒山岭骑行记

天马行空

2025年91

说明:全文5120字符,62张照片。

目录

一、序章:初探寒山

1初探寒山(1张)

二、传说:寒山三兄弟

2寒山三兄弟(1张)

三、险途:摩托盘山

3应雨亭(1张)

4摩托盘山3张)

四、寻幽:步步皆景

5三圣亭(4张)

6半山长廊、神龟祈福和伴侣松(7张)

7三圣泉(3张)

8仰圣阁(7张)

9唐僧下马坡(2张)

10听雨亭(1张)

五、登顶:俯瞰玉州全景

11公共卫生间(2张)

12石室仙踪(1张)

13胜境观光廊(9张)

14寒山庙(10张)

15庙后览胜(7张)

16寒山三兄弟(3张)

一、序章:初探寒山

2025年8月最后一天,周日的清晨,玉林城仍浸在夏末的慵懒里。我推开窗,见碧空如洗,白云若絮,心中忽地涌起探访城郊秘境的冲动——寒山岭,这座被誉为“鬰林八景”之一的千年名山,我竟从未涉足。匆匆用过早餐,便跨上摩托车座驾(它既能随时驻足揽胜,又可深入车辆难抵之境,出行赏景总是我的首选),沿玉桂公路向西北疾驰而去,一场即兴的登山之旅就此启程。  

寒山岭距玉林城区14公里,属大容山支脉,主峰海拔720米。这座横亘于城北街道与仁东镇之间的山脉,不仅承载着“南越王赵佗遣使采橘遇寒”的古老传说,更因明代“寒山应雨”的奇观而见诸史册。据《玉林州志》载,寒山古称“寒峰”,因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冬日薄霜覆顶,故得名“寒山”。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绵延13公里,宛若一条青色巨龙守护玉林盆地,其间散落着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唐代冶铁手工业遗迹与千年古刹,每一块岩石都似在低语两千年绵延的文明。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10 第2楼  
二、传说:寒山三兄弟

北宋年间,长沙府有张氏三兄弟——张桂卿、张桂亭、张桂成,自幼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父母临终前攥着老大桂卿的手,颤声嘱托:“死后一定要把我们送回故乡安葬。”可当时中原战乱频发,兄弟三人背着父母的骨骸,一路颠沛南下,足足走了三年,才踏入鬰林(今玉林)地界。

那日傍晚,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兄弟三人躲到寒山岭脚下的一棵古榕树下避雨,浑身淋得透湿,累得靠在树干上直喘气。恍惚间,桂卿似乎看见父母的身影从雨幕中走来,声音像小时候哄他们睡觉那样温柔:“儿啊,这山脚下有块吉地,葬了我们,你们往后的日子会顺遂的。”话音刚落,雨幕里的身影就不见了。

第二天清晨,兄弟三人按照“指引”来到山脚下的坡地。刚要动手挖坑,忽然刮起一阵旋风,卷着泥土扑过来,吓得他们往后退了几步。等风停了,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父母的骨骸竟然已经被松软的泥土覆盖,形成了一个圆圆的坟丘,就像有人特意堆的一样。三人跪在坟前,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嘴里念叨着:“爹娘,这肯定是你们在天有灵,不想让我们太辛苦。”

从那以后,兄弟三人就在坟前搭了间草庐,守孝三年。期间,他们没闲着:开垦了附近的荒地,引来山泉水灌溉,教村民种水稻;还采了山上的草药,给生病的村民治病。村民们都很喜欢这三个善良的年轻人,经常送些粮食、蔬菜过来,有时候还帮他们修补草庐。

守孝期满的那天,村里的老人们特意做了糯米糕,送到草庐里。可等他们推开门,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石桌上放着兄弟三人的衣物,叠得整整齐齐,就像他们平时出门那样。窗外的古榕树上,停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村民们

四处寻找,翻遍了整个寒山岭,都没找到三人的踪影。有人说,他们是跟着父母的灵魂走了;也有人说,他们成了山林里的隐士,从此过着逍遥的日子。

村民们怀念这三个好兄弟,就在古榕下建了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三人的塑像——还是他们平时穿的粗布衣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大家都叫他们“寒山三兄弟”。后来,每遇天旱,村民便登上寒山岭,到庙里焚香祈福,说来也奇,往往过不了几天,就会下起雨来。于是,寒山岭有了“应雨名山”的称呼,明代《鬰林州志》里还记载了这件事。

如今,每年的“寒山诞”,仍有上万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带着香烛、水果,还有自己做的糕点,在庙里焚香磕头,诉说着自己的心愿:有的求丰收,有的求健康,有的只是想看看“寒山三兄弟”的塑像。这个习俗延续了上千年,成了玉林当地最热闹的民俗盛会——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大家都记得,曾经有三个善良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温暖了整个寒山岭。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46 第3楼  
三、险途:摩托盘山



抵达寒山村时,日头已高悬中天。  

穿过村落,来到寒山山脚,只见右侧静立着一座“应雨亭”。亭中两位游客,亭外路边泊着两辆摩托车。我无从分辨他们是如我一般的旅人,还是村中出来纳凉的村民。刹住车并未下车,只对着亭子连按两次快门,便拧动油门,匆匆驶离。



从应雨亭这里开始,水泥路如银链般缠绕上山,短短5-6公里竟要攀升720米,其陡峭程度远超想象。我紧握车把,拧动油门,摩托车发出低沉的轰鸣,在连续堆叠的“之”字形弯道中艰难上行。我曾多次骑摩托登顶大容山,甚至在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的深夜从山上冲下,那时都未曾胆怯。但这次骑行寒山,感觉比大容山的盘山路更具挑战性,至少上山和下山都让我感到一丝心惊——后来才得知,这段路最大坡度可能接近25度,个别急弯处的坡度甚至直逼40度。即便是我那100CC排量的摩托车,也需全程嘶吼着挣扎前行,70CC以下的车辆几乎无法登顶。动力不足的摩托车上山相当危险,建议大家上山前务必仔细评估自己车辆的动力、车况,以及自身的车技和应变能力。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48 第4楼  
四、寻幽:步步皆景

继续上行,道路愈发险峻,每转过一道弯,眼前便展开一幅新的画卷。

行至山路三分之一处,主路左侧分出一条土径。径之尽头,一座凉亭静立于绿野之中,匾额上书“三圣亭”——想必是取寒山三兄弟荫庇后人之意。亭内好乘凉,成了游人歇脚的理想之所。三圣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幅悠然静谧的山野小景。从“三圣亭”处远眺山下乡村和周边群山,层峦叠嶂如波涛起伏,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拂面,夹杂着山野间泥土与青草的气息,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与尘世隔绝的桃源之地。远处的寒山村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明珠,静谧而安然。我不禁想起寒山三兄弟羽化升仙的传说,或许,这片土地从古至今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庇护,使得它山水灵动,人杰地灵。从寒山村中穿过时,我就注意到村子里拉着不少红横幅或红栱门,上书“热烈祝贺×××考上×××大学”,这些横幅像一串串火红的印记,烙在青砖灰瓦之间,透着朴实的骄傲与希望。村子不大,却有着不凡的文脉气息。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寒山的灵气不仅滋养了这片山水,也浸润了这里的世代人家。考学是出山的路,但寒山村的人似乎从未割裂与山的情感纽带。我想,这大概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信念——山高路远不可畏,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照见前路。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49 第5楼  
继续向上,便来到了半山长廊长廊依山势而建,曲折蜿蜒,仿佛一条腾空的龙脊。长廊边上有一口用水泥砌成的山泉池子,池中卧着一个硕大的神龟,名曰“神龟祈福”。池中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涸,十多条小鱼在山泉水中游来游去,悠悠自得。

山泉池子的两边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刻着“神赐龙泉万年旺,人饮福水一世康”,另一块则刻着后人写的登寒山后写的一首七律诗。

半山长廊与山泉池子中间那块巨大石碑旁边还耸立着一株从根部分叉的高大挺拔松树,分叉的两株松树一样大小,相对并排而立。松树下一块石碑刻着三个大字“伴侣松”。伴侣松虬枝苍劲,树干笔直如剑指苍穹,根系深扎岩缝,历经风雨依然挺立不倒。游人常在此合影留念,寄望能如“伴侣松”般携手同行、共度风雨。“伴侣松”枝干如铁,针叶苍翠,在山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岁月的沧桑。站在树下仰望,只见它如一对默契的夫妻,并肩守望这片山林,历经四季更迭仍不离不弃。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1 第6楼  
再往上行,很快抵达三圣泉走近细观,泉水清澈见底,探手入水,顿觉沁凉刺骨!几条小红鱼在水中摇曳游弋,显得颇为自在  

泉井口上方覆盖着一个不锈钢框玻璃顶棚,想来是为阻隔落叶杂物坠入井中。  

见山泉如此晶莹澄澈,心念微动,便俯身从鱼嘴状龙口处,以手掌承接连掬数捧清泉,泼洒于面颊,并饮入口中。泉水入口清冽甘甜,恍若琼浆玉液。据说此乃寒山三兄弟遗留的圣水,饮之可涤荡烦忧、消解焦渴,更能延年益寿。我细细品味,仿佛泉水中暗蕴着一缕仙灵之气,令人神清气爽。  

在此特借寒山岭三圣泉之水,洗却一路仆仆风尘,愿此后人生旅途顺遂无虞,平安康泰!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2 第7楼  
来到寒山主峰顶下约百米处,左侧现出一条岔路,水泥路笔直通向山顶,一座名为仰圣阁的凉亭耸立其上,顾名思义,应是供人仰望主峰圣人之所。岔路陡峭,不敢再驱车前行,只得下车徒步攀登。此山较寒山主峰矮约数十米,山顶周遭无高大树木,视野极为开阔。凉亭稳稳踞于山巅正中,宛如楔入顶峰,远远望去,恰似一座孤傲的灯塔,守望着天地交汇之处。步入凉亭,凉风习习,暑气顿消。极目远眺,群山如黛,层峦叠嶂。远处村落星罗棋布,田野阡陌纵横,一派祥和宁静。亭内石桌石凳俱全,可供游人休憩活动。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4 第8楼  
从登高远眺的仰圣阁走下,骑上摩托车再向主峰上行几十米,便抵达唐僧下马坡景点。登山路右侧有一片开阔平台,其上唐僧盘腿静坐于一石台,身后伫立一匹白马,唐僧三徒弟到了哪里,没有人知道。唐僧旁侧安放着一组石筑的长桌与矮凳。树荫之下,一僧、一马、一长桌、一香炉、一功德箱……其用意为何,我也不得而知,只知行至此处,主峰顶已近在眼前。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5 第9楼  
近了,寒山主峰顶已近在眼前。登顶前,上山陡坡左侧又瞥见一座亭子,走近细看,牌匾上写着“听雨亭”三字亭子虽不大,却结构精巧,四角飞翘,亭内石凳环置,可供歇息避雨。听雨啊,一个诗意的名字。我独坐其中,望着远山近景,仿佛能听见雨滴敲打亭檐的清脆叮咚。闭目聆听,果然山风裹挟细雨,淅淅沥沥,宛若天籁。那一刻,尘世喧嚣仿佛远去,心湖也随之泛起涟漪。听雨,亦是听心,雨落心湖,洗去浮躁与焦虑,留下宁静与清明。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6 第10楼  
五、登顶:俯瞰玉州全景

当摩托车终于嘶吼着抵达山顶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疲惫烟消云散。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致的小房子,走近一看忍不住笑出声——居然是公共卫生间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7 第11楼  
误打误撞被卫生间吸引后,我逛的第二个地方是石室仙踪”,光听名字就知道,这里是讲寒山历史变迁和民间传说的。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1:58 第12楼  
第三个去的是主峰对面的一片地坪,已经辟成了胜境观光廊”。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2:00 第13楼  
终于走到了传说中的寒山庙,两座老建筑左右错落着,前后挨得很近。坐落在寒山岭之巅的这座小庙,据说有几百年历史,还流传着古老的传说。庙里游人不多,只有三三两两的身影。它的建筑面积很小,和现代那些宏伟的庙宇比起来,简直像个“袖珍版”。入口是道圆拱门洞,两侧山墙上各开了扇圆形小窗。里面空间特别局促,供台和香案占了不少地方,几乎没多余的位置站人。两座老庙都用石条和青砖砌成,墙身上满是岁月刻下的斑驳痕迹;屋顶是传统的中式翘角,还有精致的脊饰,透着股厚重沉稳的历史感。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2:01 第14楼  
庙后山头下有片环形平地,720米的海拔不算高,但因为山体孤零零地耸着,四周没有遮挡,整个玉林盆地都能尽收眼底。东南方向,寒山村的白墙黛瓦像棋盘一样铺开,明代修的大王陂引水渠像银带缠在田间;西北边,唐代绿鸦冶铁遗址的残垣断壁隐约能看见,两千年前的炉火好像还在历史深处烧着;更远处,玉林城区的高楼大厦在薄雾里若隐若现,现代都市和古老山川在这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环形平地的突出处有张水泥圆桌,周围绕着四张水泥长凳,像个“邀月台”,又像专门的赏景台。邀上三五好友或家人来这儿,一边赏景一边聊天,别提多痛快了。山脚下,城市和田园交相辉映,坐着看天地这么辽阔,山风一吹,整个人都心旷神怡。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2:02 第15楼  
主庙旁边还有一间小屋子,加上一个铁棚,里面有寒山三兄弟的塑像,同时卖着香烛、纸钱和零食饮料。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2:03 第16楼  
我在山顶闲逛了近一个小时,看云卷云舒,听山风呼啸。欢愉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肚子的咕噜声提醒我该下山了。直到太阳高照头顶,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下山时,我格外谨慎,始终踩着刹车,在连续急弯处更是将车速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比起上山时的挑战,下山的惊险更令人敬畏。

六、归途:山水有忆

摩托车刹车片还飘着淡淡焦煳味时,日头正毒辣地炙烤着城区。这半日的寒山之旅,不仅让我读懂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深意——山的灵韵从不是靠高度堆砌,而是藏在岁月沉淀的故事里;更在险峻山路与绝美景致的交织中,触碰到玉林这片土地的历史脉动:新石器时代的石镞、唐代的铁器遗存、明清的沧桑碑刻,都在无声讲述这座"应雨名山"的千年传奇(注:古时州官与百姓常登巅祈雨消暑,"应雨"之名便源于此)。

如今的寒山,虽少了古时祈雨的仪式感,却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有故事的山"——有人为追寻"寒山三兄弟"的传说而来,有人因贪恋云海之巅的壮阔驻足。若你欲探访,我的建议是:选一辆排量125CC以上的坐骑,才能扛住山路的考验。

当立于720米的云海之巅,望见玉林城廓在天际线上若隐若现的刹那,你自会懂得——世间确有些风景,值得我们翻山越岭,赴一场与历史、与自然的约会。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2:04 第17楼  
好事多磨,最终完美完成。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2:18 第18楼  
此帖子一提交就不见,害得我修订了五六次文字还不得,只能拆开分楼层发出来。上面各楼层文字是最后修订版本。

我更喜欢第一版本的文字下面一并贴上:

云巅之上的千年回响——寒山岭骑行记



天马行空

2025年91

一、序章:初探寒山

2025年8月最后一天,周日的清晨,玉林城仍浸在夏末的慵懒里。我推开窗,见碧空如洗,白云若絮,心中忽地涌起探访城郊秘境的冲动——寒山岭,这座被誉为“鬰林八景”之一的千年名山,我竟从未涉足。匆匆用过早餐,便跨上摩托车座驾(它既能随时驻足揽胜,又可深入车辆难抵之境,出行赏景总是我的首选),沿玉桂公路向西北疾驰而去,一场即兴的登山之旅就此启程。  

寒山岭距玉林城区14公里,属大容山支脉,主峰海拔720米。这座横亘于城北街道与仁东镇之间的山脉,不仅承载着“南越王赵佗遣使采橘遇寒”的古老传说,更因明代“寒山应雨”的奇观而见诸史册。据《玉林州志》载,寒山古称“寒峰”,因山顶常年云雾缭绕,冬日薄霜覆顶,故得名“寒山”。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绵延13公里,宛若一条青色巨龙守护玉林盆地,其间散落着新石器时代遗址、唐代冶铁遗迹与千年古刹,每一块岩石都似在低语两千年绵延的文明。

二、传说寒山张家三圣

相传于北宋年间,长沙府张氏三兄弟张桂卿、张桂亭、张桂,自幼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父母临终嘱归葬故乡,因战乱,三人背负遗骸南下,三年后来到鬰林(今玉林)地界。行至寒山岭遇暴雨,山路难行,三人在古榕树下暂歇,恍惚间见白衣仙人指点“此山有吉穴,葬此后代出王侯将相”,随后仙人化作金光消失。

兄弟三人依指引在寒山岭主峰下坡地准备安葬,狂风大作,风定后父母骨骸自行入土,出现天然坟茔轮廓。三人知是天意,在坟前结庐守孝三年,期间开垦荒地、引水灌溉、教种水稻、采药治病,深受村民爱戴。

守孝期满,寒山岭上空现五彩祥云、仙乐缥缈,张氏三兄弟沐浴更衣后羽化飞升。百姓感念其恩德,在飞升处建庙,尊为“寒山三圣”并供奉神像。传说三圣升仙后护佑一方,天旱时村民登山祈雨多灵验,寒山岭有“应雨名山”之称,明代《鬰林州志》有记载。如今,每年“寒山诞”仍有上万民众登山祭拜,形成千年民俗盛会。

三、险途:铁骑盘山

抵达寒山村时,日头已高悬头顶。  

穿过村落,行至寒山山脚,只见右侧矗立着一座“应雨亭”。亭中坐着两位游客,亭外路边泊着两辆摩托车。我无从揣测他们是如我一般的旅人,还是村中出来纳凉的村民  我刹停车子没下车,只对着亭子按下两次快门,便继续拧动油门,匆匆赶路。

从应雨亭这里开始,水泥路如银链般缠绕上山,短短5-6公里竟要攀升720米,其陡峭程度远超想象。我紧握车把,拧动油门,摩托车发出低沉的轰鸣,在连续堆叠的“之”字形弯道中艰难上行。我曾多次骑摩托登顶大容山,甚至在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的深夜从山上冲下,那时都未曾胆怯。但这次骑行寒山,感觉比大容山的盘山路更具挑战性,至少上山和下山都让我感到一丝心惊——后来才得知,这段路最大坡度可能接近25度,个别急弯处的坡度甚至直逼40度。即便是我那100CC排量的摩托车,也需全程嘶吼着挣扎前行,70CC以下的车辆几乎无法登顶。动力不足的摩托车上山相当危险,建议大家上山前务必仔细评估自己车辆的动力、车况,以及自身的车技和应变能力。    

四、寻幽:步步皆景

继续上行,道路愈发险峻,每转过一道弯,眼前便展开一幅新的画卷。

行至山路三分之一处,主路左侧分出一条土径。径之尽头,一座凉亭静立于绿野之中,匾额上书“三圣亭”——想必是取寒山张家三圣荫庇后人之意。亭内好乘凉,成了游人歇脚的理想之所。三圣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幅悠然静谧的山野小景。从“三圣亭”处远眺山下乡村和周边群山,层峦叠嶂如波涛起伏,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拂面,夹杂着山野间泥土与青草的气息,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与尘世隔绝的桃源之地。远处的寒山村犹如一颗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明珠,静谧而安然。我不禁想起寒山三圣羽化升仙的传说,或许,这片土地从古至今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庇护,使得它山水灵动,人杰地灵。从寒山村中穿过时,我就注意到村子里拉着不少红横幅或红栱门,上书“热烈祝贺×××考上×××大学”,这些横幅像一串串火红的印记,烙在青砖灰瓦之间,透着朴实的骄傲与希望。村子不大,却有着不凡的文脉气息。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寒山的灵气不仅滋养了这片山水,也浸润了这里的世代人家。考学是出山的路,但寒山村的人似乎从未割裂与山的情感纽带。我想,这大概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信念——山高路远不可畏,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照见前路。

继续向上,便来到了半山长廊长廊依山势而建,曲折蜿蜒,仿佛一条腾空的龙脊。长廊边上有一口用水泥砌成的山泉池子,池中卧着一个硕大的神龟,名曰“神龟祈福”。池中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涸,十多条小鱼在山泉水中游来游去,悠悠自得。

山泉池子的两边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刻着“神赐龙泉万年旺,人饮福水一世康”,另一块则刻着后人写的登寒山后写的一首七律诗。

半山长廊与山泉池子中间那块巨大石碑旁边还耸立着一株从根部分叉的高大挺拔松树,分叉的两株松树一样大小,相对并排而立。松树下一块石碑刻着三个大字“伴侣松”。伴侣松虬枝苍劲,树干笔直如剑指苍穹,根系深扎岩缝,历经风雨依然挺立不倒。游人常在此合影留念,寄望能如“伴侣松”般携手同行、共度风雨。“伴侣松”枝干如铁,针叶苍翠,在山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岁月的沧桑。站在树下仰望,只见它如一对默契的夫妻,并肩守望这片山林,历经四季更迭仍不离不弃。

再往上行,很快抵达三圣泉走近细观,泉水清澈见底,探手入水,顿觉沁凉刺骨!几条小红鱼在水中摇曳游弋,显得颇为自在  

泉井口上方覆盖着一个不锈钢框玻璃顶棚,想来是为阻隔落叶杂物坠入井中。  

见山泉如此晶莹澄澈,心念微动,便俯身从鱼嘴状龙口处,以手掌承接连掬数捧清泉,泼洒于面颊,并饮入口中。泉水入口清冽甘甜,恍若琼浆玉液。据说此乃寒山三圣遗留的圣水,饮之可涤荡烦忧、消解焦渴,更能延年益寿。我细细品味,仿佛泉水中暗蕴着一缕仙灵之气,令人神清气爽。  

在此特借寒山岭三圣泉之水,洗却一路仆仆风尘,愿此后人生旅途顺遂无虞,平安康泰!

来到寒山主峰顶下约百米处,左侧现出一条岔路,水泥路笔直通向山顶,一座名为仰圣阁的凉亭耸立其上,顾名思义,应是供人仰望主峰圣人之所。岔路陡峭,不敢再驱车前行,只得下车徒步攀登。此山较寒山主峰矮约数十米,山顶周遭无高大树木,视野极为开阔。凉亭稳稳踞于山巅正中,宛如楔入顶峰,远远望去,恰似一座孤傲的灯塔,守望着天地交汇之处。步入凉亭,凉风习习,暑气顿消。极目远眺,群山如黛,层峦叠嶂。远处村落星罗棋布,田野阡陌纵横,一派祥和宁静。亭内石桌石凳俱全,可供游人休憩活动。

从登高远眺的凉亭走下,骑上摩托车再向主峰上行几十米,便抵达唐僧下马坡景点。登山路右侧有一片开阔平台,其上唐僧盘腿静坐于一石台,身后伫立一匹白马,唐僧三徒弟到了哪里,没有人知道。唐僧旁侧安放着一组石筑的长桌与矮凳。树荫之下,一僧、一马、一长桌、一香炉、一功德箱……其用意为何,我也不得而知,只知行至此处,主峰顶已近在眼前。

近了,寒山主峰顶已近在眼前。登顶前,上山陡坡左侧又瞥见一座亭子,走近细看,牌匾上写着“听雨亭”三字亭子虽不大,却结构精巧,四角飞翘,亭内石凳环置,可供歇息避雨。听雨啊,一个诗意的名字。我独坐其中,望着远山近景,仿佛能听见雨滴敲打亭檐的清脆叮咚。闭目聆听,果然山风裹挟细雨,淅淅沥沥,宛若天籁。那一刻,尘世喧嚣仿佛远去,心湖也随之泛起涟漪。听雨,亦是听心,雨落心湖,洗去浮躁与焦虑,留下宁静与清明。

五、登顶:极目楚天舒

当摩托车终于嘶吼着抵达山顶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疲惫烟消云散。

我先看到一座精致的房子,走近一看,不由得莞尔一笑,这是厕所啊!

无意被厕所吸引后,我观看的第二个地方是石室仙踪,顾名思义就是事无巨细介绍寒山历史沿革及其传说之所。

我第三个观看的是主峰顶对面的一片地坪,已开辟为胜境观光廊

终于得见传说中的寒山庙,两座庙宇左右错落,前后相依。坐落于寒山岭之巅的这座小庙,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庙内游人稀疏,仅三三两两。寒山庙建筑面积不大,与现代宏伟的庙宇相比,堪称袖珍。入口处是一道圆拱门洞,两侧山墙上各开一扇圆形小窗。内部空间颇为局促,神台与香案安置其中,几乎难有容人立足之地。两座古庙皆由石条与青砖砌筑,岁月在墙身刻满斑驳印记。屋顶采用传统中式翘角与脊饰,造型精巧。整座古庙散发着厚重而沉稳的历史气息。

庙后山头下方辟有一片环形平地,720米的海拔虽不算高,但因山体孤耸,四周无遮无挡,整个玉林盆地尽收眼底。东南方向,寒山村的白墙黛瓦如棋盘般铺展,明代修建的大王陂引水渠如银带缠绕田间;西北望去,唐代绿鸦冶铁遗址的残垣断壁隐约可见,两千年前的炉火仿佛仍在历史深处燃烧;而更远处,玉林城区的高楼大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现代都市与古老山川在此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环形平地凸出处设有一张水泥圆桌,周围环绕四张水泥长凳,宛如“邀月台”,亦似赏景台邀三五好友或亲人至此,赏景畅谈,谈天说地,岂不快哉。山脚下,城市与田园交相辉映,坐观天地之辽阔,山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一个小庙,再加个铁棚,内奉寒山三圣,兼售香烛纸钱与零食饮料。

我在山顶闲逛了近一个小时,看云卷云舒,听山风呼啸。欢愉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肚子的咕噜声提醒我该下山了。直到太阳高照头顶,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下山时,我格外谨慎,始终踩着刹车,在连续急弯处更是将车速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比起上山时的挑战,下山的惊险更令人敬畏。

六、归途:山水有忆

摩托车刹车片还飘着淡淡焦煳味时,日头正毒辣地炙烤着城区。这半日的寒山之旅,不仅让我体悟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真谛,更在险峻山路与绝美景致的交织中,触碰到玉林这片土地的历史脉动。新石器时代的石镞、唐代的铁器遗存、明清的沧桑碑刻,都在无声讲述这座"应雨名山"的千年传奇。  

古时州官与百姓常登寒山巅顶祈雨消暑,如今这里仍是万千信众朝拜"寒山三圣"的圣地。若你欲探访寒山,我的建议是:选择排量125CC以上的坐骑。

当立于720米的云海之巅,望见玉林城廓在天际线上浮现的刹那,你自会懂得——世间确有些风景,值得我们奔赴千里与之相会。


慕鱼居士的头像
头衔:版主
绿豆:298275 黄豆:11
经验:39616
主帖:1276回帖:25037
注册时间:2003-11-26
来自:广西大北路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5:44 第19楼  
此处省略10000字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833 黄豆:29
经验:5050
主帖:397回帖:3765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9-03 16:25 第20楼  
谢谢管理员鼓励。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