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筑牢健康防线,远离疾病隐忧: 高度重视基孔肯雅热的预防 (您是本帖第6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213 | :0 |
经验:142 |
主帖:71 | 回帖:71 |
注册时间:2023-06-09 |
来自: |
|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疾病概述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C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氣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5.传染期。
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主要临床表现。
潜优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
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三、治疗与管理。
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和防蚊防护等措施。
四、防控措施。
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
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基孔肯雅热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可涂蚊虫驱避剂防止蚊电叮咬。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2.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
3.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
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等工作。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