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薪火不熄:抗战精神何以在当代澎湃奔流? (您是本帖第1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348 | :0 |
经验:236 |
主帖:108 | 回帖:108 |
注册时间:2021-09-13 |
来自: |
|
八秩光阴,硝烟散尽。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日本投降矣”的铅字曾让山河泪涌;80年后的同一天,AI复原的左权将军影像在纪念馆与观众“对话”,谢晋元“晋元决心殉国”的家书经直播诵读引爆5亿次心灵共振。从历史悲歌到数字回响,伟大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它早已熔铸为民族基因,在时代裂变中迸发新的生命力。
抗战精神的内核,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觉醒。江西广丰百姓冒死营救迫降美军飞行员的义举,是平民英雄主义的缩影;3200名南洋华侨机工穿越烽火线支援滇缅公路,则是“血肉生命线”上“匹夫担当”的壮阔诠释。这种精神在今日依然澎湃:抗疫“逆行者”的背影、芯片攻关团队的彻夜灯火,无不是对“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气概的当代续写。
然而,传承之路仍见隐忧:城市化进程吞噬抗战遗迹,“抗日神剧”消解历史悲壮,功利教育稀释精神浓度……当谢晋元家书震撼网络之际,5亿流量既是致敬,更是警钟——轻慢历史,就是蛀蚀民族精神的根脉。真正的传承,需将感动锻造成守护记忆的制度与行动:让历史“活”在当下,把家书、遗址转化为思政课的“时空对话”素材,使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星火点燃青年理想;为记忆锚定坐标,立法保护抗战遗迹,使每一处战壕丰碑成为城市不可磨灭的精神地标;以匠心捍卫真实,文艺创作须涤除戏谑,用《南京照相馆》式的真诚锻造震撼心灵的时代之作。
烽火淬炼的民族魂,从80年前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到今日的“越是艰险越向前”,它早已化作基因密码。当AI复原的烈士目光凝视着我们,当松山的风穿过今日少年的衣襟——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只是以新的姿态,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奔涌不息。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