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文学艺术 原创文学 → 飞越青纱帐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原创] 飞越青纱帐 (您是本帖第18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117903577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194 黄豆:0
经验:1192
主帖:566回帖:553
注册时间:2022-02-23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6-09 09:38 第1楼  
|帮助|
飞越青纱帐





六月的宜君,黄土高原的褶皱间铺展着万亩青纱帐。玉米挺起一尺高的腰杆,叶片在夏风中翻涌如绿浪。往年此时,农人的身影如星子般散落田间,锄头与泥土碰撞的脆响是大地最朴素的祷词。而今,田野上空却游弋着金属的蜂群——数十架无人机低鸣盘旋,将药雾织成一张精密的光网,缓缓覆盖青翠的阡陌。



无人机的旋翼声惊走了草间的蚱蜢。老农王德柱蹲在地头,眯眼望着这钢铁蜻蜓。他粗糙的手指捻着一株玉米根部的杂草:“往年锄一亩地,全家要流两天的汗。”如今药剂如细雨落下,杂草在化学的意志里萎黄,而他只需在手机屏幕前轻点。效率的飓风卷走了锄头的重量,也吹散了“汗滴禾下土”的古老韵律。



科技以轻盈之姿解开了土地的镣铐。农技站的青年技术员李阳手持平板电脑,屏幕上的航迹图如精密织锦:“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三十倍,农药用量却减少三成。”数据背后,是无数佝偻的脊梁终于挺直,是无数被烈日灼伤的皮肤终于躲进阴凉。土地对人类的索取,似乎正从血肉代价转向智慧贡赋。



然而药雾飘散处,亦有隐忧如影随形。当除草变成指尖的指令,人与土地的肌肤相亲便被无形切断。老辈农人抚摸禾苗时感知的墒情、虫害的蛛丝马迹,在屏幕数据里化作冰冷的符号。更深的忧虑潜伏在生态链的暗处——精准施药虽减量,但药剂成分对土壤微生物的扰动,对蛙鸣鸟语的潜在侵蚀,仍是悬而未决的谜题。





青纱帐上空的无人机,是效率的图腾,亦是农业文明转型的隐喻。它卸下农人肩上千斤重担,却也抽走了土地叙事中那些带着体温的篇章。当古老的锄头在墙角锈蚀成雕塑,我们当如何守护人与大地的精神脐带?科技飞越山野时,不仅需要计算升力与航程,更需丈量人心与自然的距离。



玉米仍在拔节生长,叶片上滚动着药滴与露珠。这矛盾的晶莹,恰是时代转型的露华——既折射效率之光,亦倒映着我们对土地永不能失落的虔敬。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