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文学艺术 原创文学 → 黄土高原上的军事遗迹标本:战国...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原创] 黄土高原上的军事遗迹标本:战国魏长城遗址 (您是本帖第33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117903577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194 黄豆:0
经验:1192
主帖:566回帖:553
注册时间:2022-02-23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6-09 09:27 第1楼  
|帮助|
黄土高原上的军事遗迹标本:战国魏长城遗址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彭镇至城关镇十里铺村一带的210国道沿线,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遗存之一,距今约2300余年。其历史价值、建筑特点及保护实践均具有全国性意义,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分维度解析:

一、历史与军事背景 建造背景:战国时期宜君地处秦魏交界,魏国为抵御秦国东扩,于公元前361年—前352年间分三次修筑长城。据《史记》等史料记载,此段长城属“自郑滨洛以北”的核心防线,见证了秦魏争霸的军事博弈。 功能演变:秦统一后长城防御功能废弃,但部分烽火台沿用至明代,后完全荒废。其依子午岭山势而建,形成纵贯南北的军事屏障,兼具烽燧预警与要塞防御功能。

二、遗址结构与考古特征 现存规模: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墙体仅2993.5米,余段因自然侵蚀消失。遗址由6段城墙、9处烽火台、1处城址构成,分布于许家塬、武家塬等9个行政村。 建筑工艺:   烽火台呈立体方形,底边8–12米,高5–8米,占地约50平方米,夯土层厚达10厘米;   烽火台间距约500米,由夯土城墙连接,偏桥村段残墙高约3米、宽3–5米,体现“依险而筑”的军事智慧。

三、保护与活化实践宜君县构建多级保护体系,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型:1. 制度创新      设立四级责任体系(县文旅局、乡镇政府、村组、文保员),签订保护协议,配备16名专职文保员定期巡查;      成立陕西首个长城检察保护基地(2024年),以公益诉讼督促落实《长城保护条例》,编印保护手册并开展文物“体检”。2. 工程与技术措施      投入专项资金20余万元,加固1–6号墩台底座,为7–10号墩台加装护栏,防治人为破坏与自然侵蚀;      每季度清理墙体杂草树木,整治周边环境,增设标识牌、围挡及监控设施。3. 社区参与与文旅融合      开展“保护万人签名”“长城知识五进”活动,悬挂墩台简介及法规公示牌,强化公众意识;      打造遗址公园及旅游配套设施(停车场、公厕等),带动农家乐、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助力村民增收。

四、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 遗产地位:    2014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铜川市唯一),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AAA级景区。   研学与旅游:    开设中小学生研学课程,结合旱作梯田、花溪谷等景点形成旅游动线。门票20元/人,自驾可经包茂高速或延西高速至宜君收费站,转210国道抵达。

五、遗址核心信息速览以下表格汇总了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的关键信息:| 类别 | 详细信息 ||||| 位置 |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彭镇至城关镇十里铺村210国道沿线 || 总长度 | 9594.5米(现存2993.5米) || 组成结构 | 6段城墙、9处烽火台、1处城址



|| 历史年代 | 战国时期(距今约2300年)

|| 建筑特点 | 夯土结构,烽火台高58米,夯土层厚10厘米

|| 保护等级 |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景区

|| 门票价格 | 20元/人 |

宜君魏长城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军事遗迹标本,更在当代通过“保护–研究–活化”三位一体模式,成为衔接历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文化枢纽。其以夯土之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韧性,亦为区域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生动诠释“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路径。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