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以“三月三”为笔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您是本帖第6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头衔:注册会员
:132 | :0 |
经验:88 |
主帖:43 | 回帖:42 |
注册时间:2022-02-13 |
来自: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社区以“趣享三月三 共筑民族情”为主题,将政策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烟火温情,用一场场浸润着文化基因的基层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生长。这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会,恰似一扇窗口,映照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文明底色。
一、以文化为纽带,架起理论宣讲的“连心桥”
当非遗扎染的蓝靛在棉布上晕染出山河图景,当茶艺师指尖的茶汤氤氲着千年文明,社区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部署化作具象表达。文艺汇演中,身着民族服饰的居民共跳竹竿舞,绣球抛接间传递的不仅是节日的欢乐,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注脚。这种“沉浸式”宣讲,让理论不再是文件里的铅字,而是化作广场上跃动的音符、绣球上交织的彩线,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进万家,文化认同润心田”。
二、以服务为底色,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
义诊服务,由专业的医生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血压测量、视力筛查及口腔健康检查;义剪服务,理发师为行动不便的居民、老人小孩义务修剪头发;义修服务,维修师傅用精湛的手艺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小烦恼,当家里的电饭煲时重新腾起的温暖热气,笑容在居民的脸上绽放……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恰是社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社区通过“义诊、义剪、义修”三服务将政策关怀转化为可感知的获得感,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在为民服务的细节中落地生根。
三、以安全为基石,筑牢社区治理的“防火墙”
从消防器材使用演示到防诈知识互动问答,从交通安全情景剧到急救技能现场教学,社区将安全宣传融入节日庆典,让安全意识随歌舞入心、伴绣球生根。这种“寓教于乐”的治理智慧,正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基层实践。当孩子们在消防员指导下学习灭火器操作,当老人们通过情景剧认清诈骗套路,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已然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哨所”,真正实现了“治理有效”与“生活幸福”的同频共振。
四、以创新为驱动,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非遗扎染体验区里,居民用植物染料绘制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图案;茶艺展示台上,盖碗茶汤沏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东方哲学。社区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让非遗技艺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密码”。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层呼应。观壮乡歌舞、竹竿舞欢乐跳、对歌互动,抛壮乡绣球,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不仅展示了壮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也让居民在参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乐趣。,让居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社区的“三月三”画卷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歌舞升平的节日欢腾,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之治”的生动缩影。从文化浸润到服务暖心,从安全筑基到创新赋能,社区工作者用绣花功夫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绣进群众心坎,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烟火人间常开长盛。这启示我们:当政策理论化作春风化雨的基层实践,当民族精神融入寻常巷陌的万家灯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如春日之苗,日有所长,生生不息。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