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筑牢常态长效“防火墙” (您是本帖第2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131 | :0 |
经验:44 |
主帖:18 | 回帖:16 |
注册时间:2021-12-24 |
来自: |
|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常态长效一刻不能松。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清风正气不断充盈,党心民心持续凝聚。然而,作风建设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常态长效似夯基筑坝,须久久为功。当前,深化作风建设正向纵深推进,构建“不敢、不能、不想”的长效机制成为关键课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制度网络、涵养文化根基、强化技术赋能,真正筑牢作风建设的“防火墙”,让新风正气融入日常、化为习惯。
制度约束是常态长效的“压舱石”,夯不实这块“基石”,作风建设就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当前,仍有少数领域存在“制度空转”“执行打折”现象,有的对监管盲区视而不见,有的对制度更新滞后迟缓,甚至出现“牛栏关猫”的尴尬。倘若放任这些短板长期存在,制度的权威性就会受损,作风建设的根基就会动摇。织密制度网络,重在精准施策。要紧盯作风领域新动向、新变种,动态完善行为规范与监督细则,压缩模糊地带与弹性空间。要拧紧制度执行的“螺丝钉”,强化监督检查与问责追责,对触碰红线者露头就打,使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切实扎紧“不能”的笼子。
文化浸润是常态长效的“营养剂”,扎不深这条“根系”,作风建设就会浮于表面、难抵人心。作风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思想“总开关”松动、价值导向偏移。例如,个别人员对“违规行为”心存侥幸,认为手段隐蔽即可规避监督;或在高压之下虽行为收敛,但内心仍存“念头”;亦或面对繁重任务时滋生“消极心态”,缺乏担当作为的锐气。这些思想深处的“暗流”,正是歪风邪气潜滋暗长的土壤。必须深耕廉洁文化沃土,将党性教育、纪律教育与道德培育深度融合,通过典型案例警示、优良家风熏陶、清廉阵地建设等多维路径,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源头上祛除杂念、正本清源,真正构筑起“不想”的坚固堤坝。
技术赋能是常态长效的“探测器”,建不好这套“预警网”,作风建设就可能陷入被动、事倍功半。面对作风问题隐形变异、改头换面的新挑战,传统监督方式往往力有不逮。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智慧监督平台,对“消费”“轨迹”“数据”进行智能比对与分析筛查,精准识别异常“蛛丝马迹”。要畅通群众“指尖监督”渠道,完善网络举报平台与评价反馈机制,让群众的“眼睛”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探头。唯有实现“人防+技防”深度融合,方能提升监督穿透力,让隐形问题无处遁形,为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