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技术不应成为中伤利刃 (您是本帖第7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头衔:注册会员
:33 | :0 |
经验:22 |
主帖:11 | 回帖:11 |
注册时间:2024-12-26 |
来自: |
|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AI影视解说、剧情生成等应用为大众提供了便捷娱乐方式,却也暗藏风险。近期,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AI技术篡改、曲解影视剧情,甚至虚构公职人员“贪腐”“渎职”等情节,通过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损害政府公信力。这种新型网络谣言需引起高度警惕:技术本应是赋能社会的工具,绝不能沦为抹黑攻击公职人员的利刃。
断章取义+技术伪造,谣言传播的“完美风暴”。AI影视解说的技术特性,使其成为造谣传谣的“帮凶”。一些账号利用AI语音合成、换脸技术,将经典影视片段中的台词、人物形象篡改,移花接木拼凑“官场黑幕”。扶贫题材热播剧《山海情》中,基层干部马得福带领村民搬迁、协调资源的真实工作场景,曾被某账号通过AI技术截取片段、颠倒对话顺序,恶意拼接成“面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的“证据链”。这些篡改内容打着“揭露官场潜规则”的幌子,利用公众对民生议题的高度关注,迅速形成裂变式传播,严重误导舆论风向。更隐蔽的是,AI生成的虚假内容常混杂于真实影评中,普通用户难以分辨。其“技术伪装”特性,让谣言披上“合理质疑”外衣,极大增加了辟谣难度。一些公职人员无端“社死”,政府形象被恶意消解,背后是技术滥用对公共信任的践踏。
破除“信息茧房”,公众需擦亮双眼。谣言的肆虐,也与部分网民的“信息茧房”心态密切相关。某些群体对公职人员存在天然偏见,AI生成的“黑料”恰好迎合其刻板印象,形成“宁可信其有”的传播链。例如,某AI合成的短视频中,虚构干部“李某某”挪用扶贫款,并嫁接影视角色形象、捏造举报对话,不少用户未核实内容真伪便跟风辱骂,甚至“人肉”虚构的“涉事官员”,导致同名基层办事员遭网暴停职搬家。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抵御技术谣言的关键。面对AI生成内容,需保持“三问”原则: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符合常识?情绪是否被刻意煽动?同时,主流媒体应及时介入,用权威调查击碎谣言,避免公众被算法推荐裹挟。
技术造谣已触犯刑法,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编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更需承担刑事责任。近期,多起AI造谣传谣案件被警方侦破,涉案者均受到法律制裁。例如,某网民使用AI换脸技术合成“公职人员奢侈生活”视频,点击量超百万,最终被以寻衅滋事罪刑拘。然而,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法律应对。AI生成内容的深度伪造特性,让违法证据链构建面临挑战。对此,需推动立法与监管“双管齐下”:一方面,明确AI内容生成的法律边界,要求平台对合成内容强制标注;另一方面,建立跨部门的谣言溯源机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追踪造假源头,让技术造谣者无处遁形。
技术向善,共筑清朗网络空间。AI技术本身是“双刃剑”,其负面影响源于使用者的恶意。治理技术谣言,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应升级内容审核算法,对合成类内容增加人工复核;影视制作方可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保护版权,减少被篡改风险;技术研发者更应坚守伦理底线,不为造谣工具提供便利。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此类事件也在倒逼社会治理升级。当公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从“传统举报”转向“技术深伪”时,政府需以更透明的信息公开、更高效的舆情应对重塑信任。唯有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谣言的阴霾才能无处滋生。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