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贵港论坛 → 技术不应成为中伤利刃
本版版主:陈卷华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原创] 技术不应成为中伤利刃 (您是本帖第79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大王fufu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3 黄豆:0
经验:22
主帖:11回帖:11
注册时间:2024-12-26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4-17 16:43 第1楼  
|帮助|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AI影视解说、剧情生成等应用为大众提供了便捷娱乐方式,却也暗藏风险。近期,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AI技术篡改、曲解影视剧情,甚至虚构公职人员贪腐”“渎职等情节,通过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损害政府公信力。这种新型网络谣言需引起高度警惕:技术本应是赋能社会的工具,绝不能沦为抹黑攻击公职人员的利刃。

断章取义+技术伪造谣言传播的完美风暴AI影视解说的技术特性,使其成为造谣传谣的帮凶。一些账号利用AI语音合成、换脸技术,将经典影视片段中的台词、人物形象篡改,移花接木拼凑官场黑幕。扶贫题材热播剧《山海情》中,基层干部马得福带领村民搬迁、协调资源的真实工作场景,曾被某账号通过AI技术截取片段、颠倒对话顺序,恶意拼接成面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证据链。这些篡改内容打着揭露官场潜规则的幌子,利用公众对民生议题的高度关注,迅速形成裂变式传播,严重误导舆论风向。更隐蔽的是,AI生成的虚假内容常混杂于真实影评中,普通用户难以分辨。其技术伪装特性,让谣言披上合理质疑外衣,极大增加了辟谣难度。一些公职人员无端社死,政府形象被恶意消解,背后是技术滥用对公共信任的践踏。

破除信息茧房公众需擦亮双眼谣言的肆虐,也与部分网民的信息茧房心态密切相关。某些群体对公职人员存在天然偏见,AI生成的黑料恰好迎合其刻板印象,形成宁可信其有的传播链。例如,某AI合成的短视频中,虚构干部李某某挪用扶贫款,嫁接影视角色形象、捏造举报对话,不少用户未核实内容真伪便跟风辱骂,甚至人肉虚构的涉事官员导致同名基层办事员遭网暴停职搬家。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抵御技术谣言的关键。面对AI生成内容,需保持三问原则: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符合常识?情绪是否被刻意煽动?同时,主流媒体应及时介入,用权威调查击碎谣言,避免公众被算法推荐裹挟。

技术造谣已触犯刑法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编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更需承担刑事责任。近期,多起AI造谣传谣案件被警方侦破,涉案者均受到法律制裁。例如,某网民使用AI换脸技术合成公职人员奢侈生活视频,点击量超百万,最终被以寻衅滋事罪刑拘。然而,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法律应对。AI生成内容的深度伪造特性,让违法证据链构建面临挑战。对此,需推动立法与监管双管齐下:一方面,明确AI内容生成的法律边界,要求平台对合成内容强制标注;另一方面,建立跨部门的谣言溯源机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追踪造假源头,让技术造谣者无处遁形。

技术向善共筑清朗网络空间AI技术本身是双刃剑,其负面影响源于使用者的恶意。治理技术谣言,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应升级内容审核算法,对合成类内容增加人工复核;影视制作方可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保护版权,减少被篡改风险;技术研发者更应坚守伦理底线,不为造谣工具提供便利。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此类事件也在倒逼社会治理升级。当公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从传统举报转向技术深伪时,政府需以更透明的信息公开、更高效的舆情应对重塑信任。唯有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谣言的阴霾才能无处滋生。


豆伊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8357 黄豆:4
经验:1706
主帖:95回帖:1791
注册时间:2002-07-2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5-06 15:57 第2楼  
做回我自己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77639 黄豆:0
经验:212
主帖:1回帖:211
注册时间:2020-02-07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6-10 20:54 第3楼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