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让人才“活水”激荡创新“浪潮” (您是本帖第7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3)
|
头衔:注册会员
:131 | :0 |
经验:44 |
主帖:18 | 回帖:16 |
注册时间:2021-12-24 |
来自: |
|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战场。如何破解科技创新“孤岛效应”、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链耦合”,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命题,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会议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以系统性思维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战略指南。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通过优化移民政策、提高科研投入等方式持续吸引高端人才。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计划。同时,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体制内外、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是提升人才使用效能的关键环节。要建立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评估。在岗位配置上,要遵循“专业对口、能力匹配、发展适配”的原则,确保人才能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特别要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将人才落户、社保转移等事项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切实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健全的激励机制是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保障。要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差异化薪酬体系,对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分配方式。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获取合理回报。在人才评价方面,要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强化原创导向,实行长周期评价;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导向,注重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坚持质量优先,强调社会价值。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各类人才都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