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让党员教育在“双向奔赴”中见行见效 (您是本帖第36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头衔:注册会员
:131 | :0 |
经验:44 |
主帖:18 | 回帖:16 |
注册时间:2021-12-24 |
来自: |
|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新业态蓬勃发展,流动党员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流动频率高、分布范围广、组织联结弱”的特点。如何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教育不断线”,既是党员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更是检验党组织凝聚力的“试金石”。3月10日印发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聚焦这一痛点,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举措,为破解流动党员教育难题提供了“方法论”与“路线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前,流动党员面临组织覆盖难的问题,部分党员因就业灵活、居所不定成为“隐形党员”。凝聚党员力量,要编织动态管理“一张网”,建全党员信息库,实时更新流动党员流向、从业情况,避免“失联脱管”。积极发挥数据“红利”,需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构建跨区域协同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精准锁定未纳入管理的零散就业党员,确保教育覆盖无盲区,真正实现“流动不流失、教育零时差”。未来,唯有以数据“穿针”、用制度“引线”,方能在流动时代的党建版图上绣出“星火成炬”的壮美图景。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破解流动党员教育“学用脱节”的顽疾,关键在于构建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责任闭环。针对传统集中授课模式与流动党员碎片化学习需求不匹配的痛点,以制度创新打通教育链条:一方面要求流出地党组织强化“行前教育”,通过专题辅导、组织谈话等方式夯实思想根基;另一方面压实流入地党组织“属地教育”责任,利用社区党校、线上平台等资源开展常态化学教活动。两地党组织通过建立定期会商、数据共享、联合考评机制,推动教育管理从“各自为战”转向“同频共振”。将流动党员参学率、学习成效等指标同步纳入流出地与流入地党建考核体系,以“双向问责”倒逼组织关怀“全周期在线”,破解“教育空转”难题。面对新就业形态党员群体,开发“小而精”“专而实”的定制化课程,依托技能培训融入党性教育,让教育既“解渴”更“管用”,真正激活流动党员的“红色引擎”。
“流动不离心,星火可燎原”一些流动党员因缺乏有效引导,逐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破解流动党员“作用边缘化”难题,关键在于构建“双向赋能”机制,引导流动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就业信息员、纠纷调解员,在反哺家乡建设、参与基层治理中实现价值。激活其“要作为”的使命感与“能作为”的获得感。完善激励机制,让流动党员从“被动学”转向“主动为”。让流动党员在城乡双向奔赴中找到“被需要”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担当”的深层次转变,使每一份流动的力量都成为基层治理星图中的璀璨之光。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