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生态流量”如何变成“经济增量” (您是本帖第2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0)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
头衔:注册会员
:335 | :0 |
经验:210 |
主帖:105 | 回帖:105 |
注册时间:2023-07-25 |
来自: |
|
如今,爱鸟、护鸟在赣鄱大地蔚然成风。候鸟医院、候鸟保护采茶剧团等一大批民间组织相继成立,群众自发救助伤病候鸟、宣传生态保护、巡护湖区。水草丰美、安全无忧,让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在许多人看来,数十万只候鸟翩跹起舞,是难得的美景。但对于生活在湖畔的人来说,候鸟有时也会带来“烦恼”,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人鸟争地、人鸟争食”。如何减少相互干扰,促进人鸟和谐?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2014年起,江西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的原则,实施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目前,补偿范围不断扩大,累计投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超3.75亿元,补偿受损农作物超1.09万公顷。
要想把守护候鸟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除了立法保护、严格执法、加大宣传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让老百姓在保护中得实惠、有获得感。 依托候鸟带来的“生态流量”,江西大力发展“观鸟经济”,探索出一条以“生态观鸟+”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鄱阳湖畔不少村庄变身“生态旅游地”,游客纷至沓来,带旺吃住行消费,带来了“经济增量”。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正向反馈、良性互动。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