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您是本帖第3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3)
|
头衔:注册会员
:169 | :0 |
经验:86 |
主帖:43 | 回帖:43 |
注册时间:2024-01-25 |
来自: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2025年1月,《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系统部署未来三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其中,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任务,既是国家战略的压舱石,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引擎。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规划》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列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并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要严守耕地红线,推行耕地用途“一张图”管理,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并通过有机质提升行动、黑土地保护工程等措施改善耕地质量。2023年全国耕地面积回升至19.29亿亩,但占优补劣、生态保护与耕地开垦的矛盾仍需破解。坚持继续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双保障”。
强化科技与装备支撑,激活农业“创新引擎”。农业现代化本质是科技与装备的现代化。《规划》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从种业振兴到智慧农业,全方位推动技术落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快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培育大型种业企业,并建设种质资源保存平台。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但部分高端品种仍依赖进口。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未来将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卡脖子”技术,实现种业自主可控。针对丘陵山区机械化率低的现状,要部署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研发适用小型机械和高端智能农机,推广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智慧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73%,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大农业”生态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规划》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一二三产融合,破解乡村产业单一化困境。《规划》明确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加工流通业与休闲旅游业。南京汤山龙尚村通过危旧农房改造艺术民宿,打造“艺术+农业”生态圈,带动200余名农民就业,民宿入住率超60%。此外,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可提升附加值,如“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乡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要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动要素向乡村流动。田园东方提出的“城乡综合体”模式,通过产业、空间、人群“三融合”,例如汤池项目以政企协同模式整合资源,实现“温泉+稻米”淡旺季互补,为城乡协同发展提供样板。探索尝试将ESG理念融入乡村建设,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如免耕播种、减排固碳等。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合作社)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产-加工-消费-再生”闭环。
从耕地保护到科技赋能,从产业升级到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现代农业建设绘制了清晰蓝图。未来,进一步落实政策协同、创新投入机制,并引入ESG量化评估体系,确保农业强国的目标行稳致远。唯有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激活创新动力、释放产业潜能,方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愿景!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