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春节 (您是本帖第48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
头衔:注册会员
:11 | :0 |
经验:8 |
主帖:3 | 回帖:5 |
注册时间:2024-08-22 |
来自: |
|
春 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在民俗中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由于我们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将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
(二)春节的习俗
一、置办年货 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二、民间祭灶 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三、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三、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往往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如“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桃符,人们最初是用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以辟邪,后来逐渐演变成在红纸上书写吉祥话语。
五、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守岁。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看春晚或者玩一些传统的家庭游戏。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传说守岁可以让邪祟远离,保佑家人平安。
六、拜年 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要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寓意着压住邪祟,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拜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现在除了传统的登门拜访,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通话等方式向远方的亲友传达祝福。而且在互相拜年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新一年的计划。
七、放鞭炮 春节期间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在传说中,“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出来伤害人畜。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便有了放鞭炮的习俗。不过,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很多地方对燃放鞭炮有了一定的限制,提倡使用电子鞭炮等环保替代品。
八、 吃团圆饭 除夕之夜的团圆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家人会精心准备各种丰盛的菜肴,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而且不同地方的团圆饭也有各自的特色美食,如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等。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包饺子时还会包入硬币等,吃到硬币的人就会被认为在新的一年有好运。
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众多独特的习俗。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