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以“三化”破解农村党员教育“三难” (您是本帖第25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
头衔:注册会员
:476 | :0 |
经验:303 |
主帖:142 | 回帖:141 |
注册时间:2021-07-06 |
来自: |
|
农村党员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成为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一些地区农村党员教育仍面临“组织难、学习难、见效难”的困境,破解“三难”,需聚焦“精准化、实用化、常态化”靶向发力,推动农村党员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以“精准化”破题“组织难”,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农村党员群体结构复杂,既有扎根田间的“留守党员”,也有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还有年老体弱的“银发党员”,若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难免顾此失彼。唯有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破解组织难题。 一是阵地前移,打造“家门口的课堂”。针对在家务农党员,整合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开设“田间课堂”“板凳课堂”,利用农闲时段、茶余饭后灵活组织学习,让党员“离田不离学”。 二是云端赋能,架起“流动党员的桥梁”。针对流动党员,依托学习强国、微信群、党建直播平台等载体,定期推送“学****”,开展“线上主题党日”,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学”。三是上门送学,传递“党组织的温度”。 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员,建立“1+N”结对帮学机制,组织年轻党员、驻村工作队定期送学上门,通过“方言读报”“红色故事会”等形式,让老党员“不掉队、不漏学”。
以“实用化”破解“学习难”,变“照本宣科”为“学用相长”。农村党员教育若停留于“填鸭式”理论灌输,容易陷入“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窘境。唯有紧贴农村实际、紧扣党员需求,才能让教育“接地气”“冒热气”。一是内容上“贴实际”,让党员听得懂、用得上。 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现实需求,将“大政策”转化为“小案例”,把“书面语”翻译成“乡土话”。二是形式上“求创新”,让教育有活力、有引力。 探索“情景党课”“红色故事会”“微视频竞赛”等互动式教学,激发党员参与热情。三是效果上“重转化”,让学习见行动、出实效。 推动党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当“带头人”,在矛盾调解中当“和事佬”,在环境整治中当“排头兵”,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实力”。
以“常态化”破解“见效难”,变“短期效应”为“长效成果”。农村党员教育贵在坚持、难在长效。若仅靠“运动式”突击、“任务式”应付,难免陷入“雨过地皮湿”的怪圈。唯有建机制、抓日常、促长效,方能推动教育成效“可持续”。一是健全制度“强约束”。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将党员教育融入日常、严在经常。如推行“红黄蓝”学习预警机制,对参学率低的党员“亮黄牌”提醒、“一对一”补课,倒逼学习责任落实。二是积分管理“激活力”。 推行党员教育积分制,将学习参与度、实践贡献度转化为量化指标,与评优评先、政策扶持挂钩,让“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学差不一样”。三是跟踪问效“促长效”。 建立“学—用—评”闭环机制,通过季度测评、年度考核等方式检验教育成效,对学习成果转化明显的党员通报表扬,对“学用脱节”的党员重点帮扶,确保教育“落地生根”而非“昙花一现”。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