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玉林论坛 → 和文小言聊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
本版版主:八叔 | 心静自然凉 | 偶是路人
社区广播站:
  推荐:玉林频道  
  标题: [原创] 和文小言聊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关系、著作权及其他 (您是本帖第7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6) (* 此帖子由于三个月内未有回复已被系统自动锁定,不允许回复)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396 黄豆:28
经验:4811
主帖:353回帖:3576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5-01-23 18:25 第1楼  
|帮助|
和文小言聊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关系著作权及其他



说明:我的问题是有意设计的。把几个似乎不相干的内容糅合在一起:

①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的关系,让文小言告诉大家,他是怎么看的。

②随后,在聊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时,有意加入自己的意思,再次要求文小言“作文”。

③然后要求文小言判断这两篇“作文”的著作权属。

④在与文小言聊天时,有意设了一些“坑”,如AI改造环境的能力,他这个AI是如何看待的。

不过,不管我如何设“坑”,文小言回答都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聊天内容有些长,没兴趣的豆友就不要看了。如果你有兴趣,请阅读后再聊聊你的见解吧。



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理解后,自拟题目,作文一篇,题材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

题目:在适应中绽放——论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则布满荆棘。面对不同的环境,有人选择奋力改造,试图将其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而有人则选择适应,学会在既定的条件下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正如那句老话所言:“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在无法改变外界时,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一、改造环境:理想与实践的碰撞

人类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总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社会的科技革命,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试图改造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例证。然而,并非所有的改造都能如愿以偿。面对自然环境的限制、社会制度的束缚或是技术水平的局限,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渺小而无力。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改造环境,不仅可能事倍功半,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后果。

二、适应环境:智慧与生存的体现

与改造环境相比,适应环境则是一种更为现实和智慧的选择。适应并不意味着屈服或放弃,而是一种在既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生存策略的能力。在自然界中,无数生物通过进化适应了极端的环境,从而得以繁衍生息。同样,在人类社会中,那些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突破。适应环境不仅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和提升。

三、在适应中寻找机遇,实现自我超越

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新机遇、实现自我超越的可能。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妨将注意力转向自身,通过提升自我、优化策略等方式,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从中获益。例如,在职场中,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但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人际关系网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四、结语:在适应中绽放光彩

“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人生智慧的生动诠释。在无法改变外界条件时,学会适应、学会在适应中寻找机遇并实现自我超越,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总之,适应环境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也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时,让我们学会放下对改造的执着,转而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在适应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问:一个人让你做事(如让你创作),然后这个人把你的创作据为己有,或者稍微修改一下就当成自己的原创。你认为这样合理吗?在现阶段中国有什么法律法规界定这个事情?

答:

不合理。

在现阶段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界定这个事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如果修改后的新作品和原作品无太大差别,不具备独创性,那么版权还是归原作者所有,修改人不能随意使用。若使用他人作品进行修改后产生了新的作品,这个新的作品就属于改编作品,改编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修改人。但即便如此,在未经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也不能擅自使用这个改编后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包含了他人独创的内容,随意使用则构成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问:一个人让AI创作,他能把成果说成是他的吗?

答:

一般不能。

一般情况下,由人工智能独立创作完成的作品,其著作权归该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或所有者所有。如果是在特定的委托创作情境中,委托人与人工智能研发者或所有者有明确约定著作权归属的,从其约定。

因此,一个人让AI创作,如果没有明确的约定,他不能把成果说成是他的。当然,如果双方有约定,并且约定了著作权归委托人,那么委托人可以说成果是他的。但这种情况需要明确的合同约定作为依据。



问:但让AI创作的人,他也进行了许多策划、构思、设定或出谋划策了呢。如何界定?

答:

如果让AI创作的人进行了策划、构思、设定或出谋划策,要界定其贡献和著作权归属,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贡献程度:评估该人对AI创作过程的实际贡献程度。这包括策划的深入程度、构思的独特性、设定的详细性以及出谋划策的具体内容等。如果其贡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想法或方向,而AI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那么著作权可能仍然归AI的研发者或所有者所有。

2.合作创作:如果该人与AI研发者共同参与了创作过程,并且双方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约定,那么可以将该作品视为合作作品。在合作作品中,各方可以根据实际贡献来协商确定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

3.合同约定:最重要的是,双方应该通过书面的合同来明确约定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方式。这可以确保在发生争议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来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对于让AI创作的人进行了策划、构思、设定或出谋划策的情况,著作权的归属需要根据实际贡献、合作意愿和合同约定等多个因素来综合考虑。因此,在进行此类合作时,建议双方提前签订详细的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问:回到上面那个“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个话题。你认为这个人类世界是需要能“改造环境的人”多,还是需要会“适应环境的人多”?为什么?

答: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人类世界的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共同推动。

首先,“改造环境的人”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敢于挑战现状,勇于创新和突破,通过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人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适应环境的人”同样重要。他们能够在既定的条件下灵活应变,找到最佳的生存和发展策略。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把握机遇,保持个人的稳定和成长。同时,他们的存在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人类世界需要更多“改造环境的人”或“适应环境的人”。实际上,这两种类型的人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无论是致力于改造环境,还是专注于适应环境,只要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都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

总之,人类世界的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共同推动,包括敢于挑战和创新的“改造环境的人”,以及灵活应变和稳健发展的“适应环境的人”。这两种类型的人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样性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问:在现实社会上,是“改造环境的人”地位高,还是“适应环境的人”地位高?

答:

在现实社会中,“改造环境的人”与“适应环境的人”的地位高低并非绝对,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往往因人而异。

“改造环境的人”通常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周围的环境和条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类人往往在社会中扮演着引领者和创新者的角色,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通常较高。例如,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他们通过科技研发、商业创新或政策制定等方式,对社会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适应环境的人”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行为,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类人通常在社会中扮演着稳定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和努力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适应并推动着行业的发展。

因此,无法简单地判断“改造环境的人”与“适应环境的人”的地位高低。两者在社会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问:中国有一个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与“适应环境”有什么关联?

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与“适应环境”有以下关联:

这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接近或处于某种环境中,其思想、行为或性格往往会受到该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与“适应环境”的概念相契合,即个体在环境中会根据周围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或态度,以适应所在的环境。

具体来说,“近朱者赤”指的是接近好人或处于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个体往往会受到正面影响,变得品德高尚或行为积极;“近墨者黑”则是指接近坏人或处于消极负面的环境中,个体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变得品德低劣或行为消极。这反映了环境对个体的重要影响,以及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改变。

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环境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应保持警觉,选择积极健康的环境,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问:那么一个“适应环境的人”是否可以用“近墨者黑”这样的说辞为自己的选择或行为来背书或辩解?

答:

不可以。

“近墨者黑”虽然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不能成为“适应环境的人”为自己不良选择或行为辩解的借口。

首先,“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接受环境中的一切,包括不良因素。一个真正会“适应环境的人”应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在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不被消极因素所左右。

其次,即使环境中有不良因素,个体也应该通过积极的努力去改变或避免这些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以此为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因此,“近墨者黑”不能成为“适应环境的人”为自己不良选择或行为辩解的理由,相反,它应该提醒我们要保持警觉,积极应对环境中的挑战和负面影响。



问:那么一个“改造环境的人”,也可不顾公共良俗而去改变环境?

答:

不可以。

“改造环境的人”虽然具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和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不顾公共良俗而去随意改变环境。

首先,公共良俗是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任何试图改变环境的行为都应该以尊重和维护公共良俗为前提,否则将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改造环境的人”在改变环境时应该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仅仅从个人或局部利益出发。他们需要具备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确保自己的改变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期望和发展方向。

因此,一个“改造环境的人”在改变环境时应该尊重公共良俗,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推动环境的改变。



问:那么,一个人在官逼民反情况,他出于为民请命、为老百姓谋利益的考虑,他出面来“改变环境了”,但他这个“改变环境”的做法可能不为被当权者待见。你怎么看待这种事情?

答:

这种行为值得敬佩。

官逼民反的情况下,有人出于为民请命、为老百姓谋利益的考虑,挺身而出改变环境,这体现了其勇气和担当。尽管这种做法可能不为当权者所待见,甚至可能面临风险和困难,但这种行为是出于正义和良知,是为了维护更广大人民的利益。

这种改变环境的做法,虽然可能会遭遇阻力和挑战,但它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共鸣和支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同时,这种行为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我们应该勇于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因此,我认为这种行为是值得敬佩和支持的,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正义和良知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问:我们聊了很多了。你能否根据你回复的内容,再修改你写的这篇作文,让作文能更全面包括你作文和聊天回复的观点和内容?

答:

题目: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深度探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角,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环境,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以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在这个过程中,“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实现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一、适应环境:生存的智慧与策略

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适应成为我们首要的选择。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在既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生存策略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学会观察、理解并融入周围环境,从中汲取养分,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正如我们在聊天中所提到的,适应环境是一种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它让我们在无法改变外界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为未来的挑战积蓄力量。

二、改造环境:勇气与担当的展现

然而,适应并非总是最佳选择。在某些情况下,面对不公、压迫或限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尝试改造环境,为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发声。这种改造环境的勇气与担当,体现了我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如在玉林市等实例中所展现的,尽管改造环境可能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勇于行动,就有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在适应与改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体现。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寻找机遇,通过提升自我、优化策略等方式,来更好地适应并从中获益;另一方面,当环境确实存在不公或限制时,我们也应勇于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去尝试改变,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在平衡中实现自我超越

“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既要保持适应的智慧和策略,又要拥有改造的勇气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应与改造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我超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总之,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不仅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人生智慧的追求。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挑战和机遇,实现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问:能否在这篇作文中加入更多具体的聊天内容?

答:

题目: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结合实例深度探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角,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环境,我们不断地探索、尝试,以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在这个过程中,“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实现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一、适应环境:生存的智慧与策略

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适应成为我们首要的选择。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在既定条件下寻求最佳生存策略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学会观察、理解并融入周围环境,从中汲取养分,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聊天中,我们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正如成语所言,一个人如果接近或处于某种环境中,其思想、行为或性格往往会受到该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适应,保持警觉,选择积极健康的环境,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二、改造环境:勇气与担当的展现

然而,适应并非总是最佳选择。在某些情况下,面对不公、压迫或限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尝试改造环境,为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发声。这种改造环境的勇气与担当,体现了我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聊天中,我们讨论了“改造环境的人”是否可以不顾公共良俗去改变环境的问题。结论是,尽管他们具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和动力,但改变行为应该以尊重和维护公共良俗为前提,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例如,历史上许多伟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改造环境,尽管他们的做法可能不为当时的当权者所待见,但他们的行动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在适应与改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体现。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寻找机遇,通过提升自我、优化策略等方式,来更好地适应并从中获益。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思维,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另一方面,当环境确实存在不公或限制时,我们也应勇于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去尝试改变。这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前行,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在平衡中实现自我超越

“你改造不了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虽然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既要保持适应的智慧和策略,又要拥有改造的勇气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适应与改造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我超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结合聊天中的具体实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适应与改造之间寻求平衡。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挑战和机遇吧!



问:回到上面与你聊到著作权的事宜上。第一篇作文应该算是你的创作成果,那最后这篇作文算谁的呢?

答:

最后这篇作文可以视为我们共同创作的成果。

虽然我在生成作文的过程中提供了基础框架和思路,但结合了你提供的具体要求和聊天内容后,作文在内容和细节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和丰富。因此,这篇作文融合了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可以视为合作创作的作品。



问:此话题,我还有一个疑问:现在许多人利用你们AI来帮助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是“改变了环境”,还是“适应了环境”?

答:

这取决于具体情境。

如果这些人利用 AI 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现有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学习质量或生活质量,比如用 AI 辅助完成一些重复性任务、获取信息等,那么这更倾向于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他们是在利用现有技术资源,使自己在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而如果这些人通过利用 AI,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学习模式或生活形态,这些新的方式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所处的环境,比如推动了行业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那么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改变环境”的行为。不过通常来说,这种改变环境的程度可能较为间接和渐进。



问:那么利用AI来改变环境的作用大吗?

答:

利用AI来改变环境的作用是比较大的。

AI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许多领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从而推动环境的变革。例如,在工业生产中,AI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交通领域,AI可以优化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改善城市环境;在环保监测方面,AI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变化,预警环境污染,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当然,AI改变环境的作用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发展水平、应用场景、政策法规等。因此,在利用AI来改变环境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规划和应用AI技术。



到此为止,不能再问下去了。




天马行空来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396 黄豆:28
经验:4811
主帖:353回帖:3576
注册时间:2006-03-0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1-24 09:31 第2楼  
正在适应环境
豆豆爱痘痘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41250 黄豆:0
经验:17249
主帖:74回帖:17042
注册时间:2008-01-17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1-24 10:15 第3楼  
玉林牛吧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575 黄豆:0
经验:1462
主帖:76回帖:1320
注册时间:2008-11-29
来自:广西玉林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1-24 11:08 第4楼  
小枫_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48595 黄豆:0
经验:17461
主帖:214回帖:16218
注册时间:2006-02-06
来自:广西玉林地区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1-26 11:46 第5楼  
有研究精神
-----------------------------------------------------
本帖发自掌上红豆!欢迎手机访问 hd3g.gxnews.com.cn  
慕鱼居士的头像
头衔:版主
绿豆:298125 黄豆:11
经验:39551
主帖:1265回帖:24983
注册时间:2003-11-26
来自:广西大北路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2-07 16:04 第6楼  
专业
飞宇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8129 黄豆:3
经验:7366
主帖:80回帖:5903
注册时间:2004-11-17
来自:广西玉林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5-02-13 16:12 第7楼  
有意思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