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往来于蒲庙、那莲做生意的广东客商决意在此长久立足,便着手在江边大兴土木,建造安身之所。如今,蒲庙人在介绍五圣宫来由时,都说五圣宫是广东客商在蒲庙建造的一座祈求平安、祈愿生意兴隆的庙宇。对这一说法,总感觉有些疑惑。每次面对五圣宫,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同样由广东客商建造于清代乾隆初年的南宁粤东会馆和百色粤东会馆。把这三座古建筑放在一起做对比,会发现它们的外观模式、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南宁粤东会馆、百色粤东会馆最初的用途,均为“广东商人聚会和洽谈生意的场所”。形制、结构基本相同的五圣宫,怎么会一开始就是一座庙宇呢?我想,五圣宫最初的用途,应该也是广东客商聚会和洽谈生意的场所。或者,会所、庙宇的功用兼而有之。日长月久,当生意日渐冷清,广东客商风光不再,这座会所便逐渐化身为敬奉神灵的庙宇了。
和其他庙宇相比,五圣宫的独特之处在于“五圣合于一宫”。
宫中大殿供奉北帝。北帝,是广东、福建一带民众信仰的水上保护神。
左厢房供奉龙母、妈祖。龙母,是古骆越民众敬仰的水神。妈祖,则是汉人敬奉的护佑水路平安的海神。
右厢房安坐着三界、伏波两位神灵。三界,是南宁、蒲庙一带壮族民众普遍信奉的“有求必应“的神灵。伏波将军马援,则是被民众神化了的“伏波安澜”的守护神。
蒲庙人将五圣集于一宫,自有其历史缘由。这里原本就是一个由外地客商营造起来的“经济特区”,天生具有开放包容精神。南来北往的人们,不仅做生意要讲究互惠互利,讲究“双赢”,在精神需求上也必须兼容并蓄,才有可能和气生财。所以,也只有在蒲庙这样的地方,才会出现像五圣宫这样的“诸神共享”现象。
据考古人员考证,财大气粗的广东客商当年建造五圣宫时不惜工本,主体建材均由著名“陶都”——广东佛山石湾镇远道运来。前些年,曾有石湾人慕名来到蒲庙,希望带几片五圣宫的琉璃瓦回去,作为印证石湾“陶都”发展史的样本。
谈起五圣宫的神奇,蒲庙人总是会把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挂在嘴边:倚山而立、绿树荫盖的五圣宫,大殿屋顶却从来见不到树枝、落叶,总是那么明亮光洁。而周边民房的屋顶上,却常常积满了树枝、腐叶等垃圾。登上五圣宫后背的银枕峰,居高临下俯瞰殿堂坡型屋顶,果然看到绿色琉璃瓦光洁明亮。不过,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其屋面很陡且琉璃瓦很光滑。
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