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廖明君:新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新认识 (您是本帖第1116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头衔:注册会员
:4799 | :102 |
经验:1432 |
主帖:168 | 回帖:1225 |
注册时间:2015-10-19 |
来自: |
|

这边唱来那边和
——新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新认知

廖明君,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民族大学非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广西卷·刘三姐分卷》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出版《刘三姐歌谣风俗歌译注》《刘三姐》《铜鼓文化》等多部著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廖明君的部分著作。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明君,长期从事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人类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主持“珠江流域少数民族铜鼓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出版《刘三姐歌谣·风俗歌卷》《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铜鼓文化》《生死攸关: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等多部著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2005年,廖明君受邀主持“刘三姐歌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工作,并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刘三姐的故乡宜州考察研究,最终保证了“刘三姐歌谣”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廖明君也坚持从跨学科的视野来审视刘三姐文化,纠正了有关刘三姐文化的误读——刘三姐歌谣既有情歌,也有古歌、叙事歌和风俗歌;刘三姐歌谣既有汉语的,更有壮语的;刘三姐歌谣除了即兴对唱之外,更有根据世代传承的歌本来传唱。

宜州下枧河风光。
对于新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研究,廖明君又有哪些新认知、新成果、新作品呢?对此,记者特邀廖明君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廖教授好!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持续壮大“刘三姐歌谣”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您一直致力于调查、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正在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广西卷·刘三姐分卷》。能够结合您的研究,谈谈如何多维度全方位认知刘三姐歌谣文化吗?
廖明君:您好!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广西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世人对于刘三姐歌谣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可以说是“熟悉而陌生”。因此,很有必要在新时代以新的视野来认知刘三姐歌谣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刘三姐歌谣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受益于电影《刘三姐》。但由于时代的缘故特别是受制于电影这一艺术形态的制约,电影《刘三姐》对于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呈现还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005年,宜州市(当时为县级市)分管文化的领导邀请我承担“刘三姐歌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工作。最初我并没有答应,主要是我和大家一样,对于刘三姐文化的认知,除了知道宜州是传说中的刘三姐故乡,就是电影《刘三姐》所展示的东西。但作为广西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负责人,我知道,用电影《刘三姐》的歌曲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肯定是行不通的。经过协商,我同意组织专家组前往宜州深入考察刘三姐歌谣。经过深入调查,摸清了刘三姐歌谣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传承现状,我们才有信心做好“刘三姐歌谣”的申报工作。2006年,“刘三姐歌谣”成功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刘三姐歌谣虽然以歌仙刘三姐来命名,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刘三姐唱的歌才是刘三姐歌谣。同样的,支撑刘三姐歌谣的,也不是一个点(村落),而是一个相对广大的拥有丰厚群体歌唱传统、民族交往交流密切的区域。实际上,刘三姐歌谣不仅是多点呈现,更还是连点成线、由线成面,点、线、面结合构成了一个刘三姐歌谣文化圈。具体来说,就是在空间的分布上,刘三姐歌谣文化圈包括了河池市的宜州区、金城江区和罗城县、环江县、南丹县,柳州市的柳江区、鱼峰区和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来宾市的兴宾区、合山市和忻城县、武宣县、象州县。上述区域不但地理上连成一片,历史上也大多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庆远府、柳州府,宜山专区、柳州专区等)管辖,具有交往交流的主客观条件,文化上更是呈现出以壮、汉交融为主导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歌谣文化上,不但歌种、艺术形态还是歌唱习俗都非常相近,呈现出“一体(刘三姐歌谣)多元(15个县区的歌谣)”的格局。因此,无论是从相近的地理空间,还是密切的历史渊源,以及高度的民族文化交融来看,刘三姐歌谣文化圈都是客观存在的。
从流域的视角看,刘三姐歌谣文化圈是以宜州区(传说中的刘三姐出生与长成地)为主核心区、鱼峰区(传说中的刘三姐成仙地)为次核心区,以龙江河流域为中心区,并延伸到柳江流域的上述15个县区。
刘三姐歌谣扎根生活,融入时代,与时俱进,以村落为点,以河流为线,以流域为面,点、线、面结合构成了刘三姐歌谣文化圈。而正是刘三姐歌谣文化圈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支撑了刘三姐歌谣的发展,催生了歌仙刘三姐。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刘三姐歌谣日趋丰富多彩,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多样性。刘三姐歌谣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汉语(柳州话)歌谣,也还有壮语歌谣、仫佬语歌谣、毛南语歌谣;除了有即兴对唱的短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也还有依托歌书(以古壮字或汉字抄写)传唱的长歌(古歌、叙事歌、风俗歌);除了有情歌对唱以歌择偶,也还有长歌传史以歌教化。
刘三姐歌谣多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唱歌的人由歌手、歌师、歌王构成,歌手往往是从歌迷中产生,歌师则是从歌手中产生,歌王是歌师中的高水平者。在此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才生产出了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111个县区共评出各级各类歌王204人,其中刘三姐歌谣文化圈中15个县区的歌王就多达63人,占了全广西歌王的近三分之一。
记者:广西丰富深厚的山歌及其与汉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出现了歌仙刘三姐,同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歌谣文化。请问,在新时代,我们如何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眼光来认知刘三姐歌谣文化?
廖明君:刘三姐歌谣源自于远古,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下,是以歌代言、群体歌唱习俗的艺术产物,是壮、汉等各族民众歌化生活和诗性智慧的呈现,也是壮族、汉族、仫佬族、毛南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艺术纽带和文化结晶。刘三姐歌谣文化圈居住着壮族、汉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壮族、汉族、仫佬族、毛南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互相交往、交流,文化上也不断融合;歌手们既能用壮语唱山歌,也可以用汉语(柳州话)唱山歌,知名的歌师基本上都可以熟练地使用壮语、汉语来对唱山歌传唱刘三姐歌谣。而刘三姐歌谣文化圈中传唱的汉族题材叙事长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更是壮、汉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表现,而“盘古歌”系列也表现出刘三姐歌谣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密切关联。因此,刘三姐歌谣是壮、汉等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的产物,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刘三姐歌谣文化圈中,壮族、汉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密切交往,亲切交流,文化也相互交融。可以说,正是壮族、汉族、仫佬族、毛南族以歌唱为催化剂的交往交流交融催生了刘三姐歌谣文化,形成了刘三姐歌谣文化圈。同时,刘三姐歌谣文化又成为艺术纽带,促进了壮族、汉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方面,刘三姐歌谣文化可以通过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场来获得内在的推动力。
记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这一精神,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动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廖明君:刘三姐文化正是刘三姐歌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无论是刘三姐传说艺术,还是以彩调剧《刘三姐》和歌舞剧《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舞台艺术,以及以电影《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影视艺术,不但都是以刘三姐歌谣为灵魂,还直接源自于刘三姐歌谣文化圈,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实景艺术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所蕴含的歌化生活诗性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歌飘山水间的艺术具化。总的说来,刘三姐歌谣文化所具有的活态性,使之得以与时俱进,能够与最具活力的艺术形态相结合,创新出新的以刘三姐歌谣文化为核心的艺术精品。因此,新时代刘三姐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跳出传统艺术形态,注重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依托新艺术形态,打造新的刘三姐艺术形态(如动漫、游戏等),实现刘三姐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整体上来讲,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刘三姐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在此基础上,刘三姐歌谣文化与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形态相结合,发展出了刘三姐传说艺术、刘三姐舞台艺术、刘三姐影视艺术、刘三姐实景艺术。其中,以电影《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影视艺术是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高峰,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实景艺术是刘三姐歌谣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极致。
记者:您认为,在新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人的时代担当,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把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呢?
廖明君:刘三姐歌谣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保护传承刘三姐歌谣文化,也需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的核心理念。
首先,要以歌为基础,抓紧搜集传唱于刘三姐歌谣文化圈的各种各类歌谣,整理出版“刘三姐歌谣大系丛书”,推出《刘三姐歌谣大系·河池市卷》《刘三姐歌谣大系·柳州市卷》《刘三姐歌谣大系·来宾市卷》,保存、传播刘三姐歌谣文化,还歌于民,确保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根基。
其次,要以人为根本,为刘三姐歌谣文化圈中的歌师、歌王提供传承刘三姐歌谣的有利条件,吸引更多歌迷,培养更多的歌手。
最后,建立一批扎根乡村具有活力的刘三姐歌谣文化传习馆,为刘三姐歌谣文化圈中的歌迷、歌手、歌师、歌王提供传唱、传承刘三姐歌谣的平台。夯实提升综合性的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建立专题性的刘三姐歌谣文化体验馆,集中展示刘三姐歌谣及其文化。
记者:您提出,可以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合理利用。请谈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廖明君:“诗与远方”不但是旅游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在高科技时代发自内心的呼唤,而刘三姐歌谣文化所体现的“歌飘山水间”则是对“诗与远方”的现实化回应。因此,依托刘三姐歌谣文化圈,以“歌飘山水间”来满足人们对于诗与远方的渴望,打造刘三姐歌谣文化旅游圈,在优美的山水之间,在歌声之中,让游客深度体验刘三姐歌谣文化圈的歌化生活和诗性智慧。刘三姐歌谣文化旅游也应该是在山水之间和歌声之中的体验式的文化旅游。具体而言,就是跳出孤立的点和表演式的对歌,变为进入由点—线—面构成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圈,在青山绿水中感受无事不歌、无人不歌、无时不歌、无处不歌的歌化生活,体验以歌传史、以歌叙事、以歌择偶、以歌教化的诗性智慧,通过“文旅融合”合理利用刘三姐歌谣文化。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权晟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