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社区 城市论坛 防城港论坛 → 老碓故事
本版版主:蝴蝶岛 | 山竹桔
社区广播站:
  推荐:
  标题: 精华主题[原创] 老碓故事 精彩文章(您是本帖第1757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30)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引用  悄悄话 评价  收藏  编辑 看楼主  [更多功能] 发表于 2023-02-02 12:36 第1楼  
|帮助|
老  碓  故  事
    我家有一口老碓,不知道祖上那一代传下来的,曾问过父亲说不知道,爷爷说不知道,祖爷爷我也没见过;到现在他们都不在了,只有老碓还在,可谁也不知道它的来历。我从懂事起,只知道这口碓对父母这辈子的人生和生活密切相连,有着许多人与碓息息相关的故事。
   大饭堂时期,家里这口碓舂过禾线谷(拾稻穗回家甩晒干的谷子)。那时那些村队当官的看谁不顺眼随时都要进屋翻抄搜寻;记得一天,大饭堂总务把我家老少都赶出屋外,趾高气昂的恶狠地说谁家藏有粮食和食物,全部拿走没收;然后直接冲进屋内翻箱倒柜,找到我家的一个饭包单(平时家人出外干活装带午餐的篾织制品)装有一筒多糙米,是母亲不偷不抢捡禾线谷晒干刚舂过的,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饭堂总务白白拿走,全家人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闹饥荒年代,父母把谷糠放在热锅里炒脆,然后放在石臼碓舂,再用罗斗筛出糠粉,装在家里篾织的托盖上,我们兄妹坐着小矮凳用膝顶着托盖,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张作柴火的干稔子叶当羹匙挑着,你一口我一口地狂吞充饥,有时候父母还用手捏制成糠籺给我们吃。家里这口碓舂过狗克薯,舂过香胶木叶,舂过晒干的龙眼核做籺;我们兄妹都吃过这口碓舂制出的食品,就这样慢慢地长大。
   家里还有一口土制的磨盘,我长大了经常帮父母推磨磨谷,磨完谷就把谷壳簸掉,把糙米放进石臼里反复碓舂,只有反复碓舂过的米才可口。那年代,农村居家有磨碓真是方便。
   七十年代初有了碾米机后就不用推磨盘磨谷,用碓舂米了;但我家的碓还经常舂木薯干筛粉做木薯籺,舂糯米粉做白薯籺、糖糕籺;谁家有婴孩,还经常来舂米粉煮糊糊喂育。村里有个习惯,每年七月的中元节,每家每户都做粘米的水糕籺,十一月的冬至日做糯米白薯籺,很多人都是来我家碓舂米粉;特别是除夕晚上要提前舂好糯米粉大年初一做白薯籺,每逢除夕吃过年饭后,我家的碓声响个不停,同村的邻里,来我家轮着舂糯米粉,因为村里的碓口不多;关键是我家这口碓的碓身是菠萝木做的,重量沉,功效快。村里有个习俗,大年初一不能舂碓,舂碓不吉利的说法;所以邻里们都争取在大年初一天亮前舂好糯米粉。记得有一年除夕我们吃完年饭,父亲对母亲说趁现在村里邻居还没来,我们先把糯米粉舂好,要不等一下人家来了久等多不好意思;母亲听他这么一说,赶快把糯米倒进石臼让父亲开始碓舂,平常是一边舂碓一边拿着一根长长的棍子捅碓臼,把臼周围的糯米往里捅的,母亲为了赶快,叫父亲弃掉那根棍子,她自己蹲在碓臼旁用手往臼里拨,父亲有节奏地踩着“嗵,嗵,嗵”的碓声,多像喜庆新年燃放的炮声,踩着踩着突然变成了“嗵嗵嗵嗵”的快速无节奏声;这突如其来的碓速把母亲的手背舂伤了,她真有点生气,但想到是大年三十,只好不冷不热的骂了父亲一句:你饮醉了吧?然后忍着庝痛忙叫我帮看看出血没,我靠近看了只是舂破皮,并无大碍;可知道这碓身前头是一截木榫曲接成柱状,柱下端套着一个生铁熔铸的碓嘴,舂碓落下能把石臼里的东西搗碎成粉,谁知道它落下的力量有多大?我看了就觉得心痛,看来做什么工作都要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好效果;多少年来,父母没有拌过嘴,对家庭,对子女都是负责任的,双方在家里干活互相配合少有失误;可那晚偏有失误,也许是急着舂完糯米粉的缘故吧!这时母亲就叫父亲走开让她自己来,父亲“嗯,嗯”地愧疚离开;母亲自己一边舂碓一边拿着棍子往碓臼捅,很快就舂完成了。
    次日大年初一,我吃着母亲亲手做的白薯籺,虽然包着甜甜的花生芝麻糖馅,但心里仍不是滋味;母亲为了我们兄妹吃上白薯籺而差点弄伤了手,我也有点愧疚;为逗得母亲开心,我夸奖地说:“妈,你做的白薯籺真甜”,她真的开心笑了。
    后来村里有了打粉机,我家的碓就派不上用场了;乡亲邻里想吃木薯籺、糯米白薯籺都拿去打粉机打粉,省时又省力。但是那些需要少量米粉煮糊糊喂婴孩的还是来碓舂,量少应急碓舂还是挺方便的;那时不像现在有瓶装浆糊卖,每逢大年清早,父亲都是用碓舂木薯粉煮浆糊贴春联,这就是碓应急的方便之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反复观察家里这口老碓臼,大青石臼底内已凹蚀很多很多,一看就知道这碓的使用年代久远,舂过的东西难计其数,就是父母亲这一代,舂过的东西也数不清,我虽是晚一辈,但也知道父母这辈子的付出;这口老碓舂过父母人生的艰辛,舂过生活的苦乐。
    若干年后我离开家乡进城供职,父母也不忘孙辈们的养育,还特意从家里碓舂米粉带进城让我煮糊糊喂养。如今我一有空就回老家看看,见到这口老碓已放入杂物房,我触景生情:父母已远走,人走碓在,睹物思恩,我辈难报;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你们在我们心目中永远是最最伟大的长辈。


    
[此帖于 2023-05-19 18:07 被 乡村文化公 编辑]
帖子奖励 发帖人获得奖励:+11 绿豆. . [操作人:山竹桔 2023-02-02 19:46]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1 发表于 2023-02-02 14:26 第2楼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1 发表于 2023-02-02 15:20 第3楼  






山竹桔的头像
头衔:版主
绿豆:248047 黄豆:95
经验:29071
主帖:456回帖:28411
注册时间:2008-10-10
来自:中国防城港十万山村落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2 19:47 第4楼  
现在我们还用冲榄子,不过很少见了
微笑的鱼~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40912 黄豆:0
经验:68644
主帖:37回帖:68563
注册时间:2012-04-06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2 21:10 第5楼  
紫彩霞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739 黄豆:0
经验:3700
主帖:33回帖:3633
注册时间:2009-04-01
来自:广西南宁地区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08:57 第6楼  
南宁三把伞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37123 黄豆:10
经验:3157
主帖:269回帖:2852
注册时间:2017-09-03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09:32 第7楼  
后面的照片不见石对了?

非常难得的怀旧文字,受益匪浅。并且,还学到“”字阿。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14:19 第8楼  
引用:
作者: 山竹桔
现在我们还用冲榄子,不过很少见了


     现在市场上卖的榄子不是碓舂是机打的,机打的榄核也能打碎混进去一起卖;以前用碓舂的榄子能把榄核一个一个挑拣出来,留下榄肉一块一块很好吃的。

色静顿错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6282 黄豆:326
经验:10128
主帖:632回帖:9448
注册时间:2022-02-1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15:14 第9楼  
色静顿错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6282 黄豆:326
经验:10128
主帖:632回帖:9448
注册时间:2022-02-11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15:15 第10楼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16:53 第11楼  
引用:
作者: 南宁三把伞
后面的照片不见石对了?

非常难得的怀旧文字,受益匪浅。并且,还学到“籺”字阿。


    前面两照片是我从杂物房把碓搬回原来的位置拍的,因为家里没有专用的碓坊,以前只能与厨房混在一起用。后面这张是我从杂物房把碓搬到门口外拍的。

    籺(he)是一种民间传统特色食品;做籺、吃籺是最古老的传统习俗,此俗至今尚存。籺有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簸箕籺、发籺、水籺等,网上也有解释;不知道是不是与我们防城方言说的一样?经常见到我们大防城的水籺摊点书有广告也是这个字,有些流动的三轮车挂有“水籺”的牌子在街上常听到叫卖声,我想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此帖于 2023-02-07 09:09 被 乡村文化公 编辑]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17:32 第12楼  
引用:
作者: 色静顿错
https://hongdou.gxnews.com.cn/images/smilies/sure.gif


     谢谢支持

科普志愿者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81168 黄豆:167
经验:59180
主帖:1026回帖:56468
注册时间:2007-03-09
来自:广西防城港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18:12 第13楼  
旁官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69664 黄豆:0
经验:1359
主帖:40回帖:1318
注册时间:2011-03-18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3 21:45 第14楼  
科普志愿者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81168 黄豆:167
经验:59180
主帖:1026回帖:56468
注册时间:2007-03-09
来自:广西防城港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4 10:51 第15楼  
雀妹妹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03392 黄豆:0
经验:3269
主帖:6回帖:3263
注册时间:2009-05-06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4 12:08 第16楼  

旁官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69664 黄豆:0
经验:1359
主帖:40回帖:1318
注册时间:2011-03-18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4 20:45 第17楼  
008811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135145 黄豆:0
经验:19282
主帖:26回帖:18641
注册时间:2007-09-03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5 09:35 第18楼  

顶风孤雁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825 黄豆:2
经验:346
主帖:9回帖:330
注册时间:2009-12-25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5 16:46 第19楼  
好铁!怀旧。我家也有一架碓,我们叫做对,多年不回家了,不知是否还?读完楼主的帖真有点怀念。
乡村文化公的头像
头衔:注册会员
绿豆:2953 黄豆:12
经验:1541
主帖:82回帖:1420
注册时间:2012-02-02
来自:
  回复   编辑 引用  悄悄话   只看TA  点评此帖    0 发表于 2023-02-06 15:09 第20楼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