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千年古郡觅唐声 (您是本帖第413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7)
|
头衔:注册会员
:3699 | :15 |
经验:1652 |
主帖:165 | 回帖:1466 |
注册时间:2020-04-28 |
来自: |
|
千年古郡象州,滔滔柳江绕城而过。北来浪急,南去舟远。
到了唐代,一些功绩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因各种原因谪贬岭南流至象州,给尚处于蛮荒之地的象州带来了盛唐声韵,对象州的文化启蒙、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唐高宗时的宰相柳奭和同时期的右威卫大将军“白袍将军”薛仁贵。
柳奭(si),山西河东人,字子邵,唐高宗时宰相,柳宗元之曾伯祖。其姐妹魏国夫人柳氏之女王氏为唐高宗第一任皇后。据《新唐书》载:柳奭于唐高宗永微二年(651)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并负责撰写皇帝诏旨。永徽五年,因外甥女王皇后与武则天争宠被废,柳奭被牵累贬象州剌史,终身不许回京。同年秋,以“与褚遂良朋党,罪大逆”被诛杀,弃尸象州。家族流放岭南,亲属流放桂林为奴婢。
柳奭在象州任上政绩如何,史书及地方史志所记均语焉不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柳奭的到来打开了象州文化的对外之窗,把盛唐声韵带到了“蛮荒之地”。百余年后其族侄孙柳宗元谪守柳州,曾泛舟游至象州,在回面山下写了一首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在一个炎炎夏日,我曾登临象州雷山,小憩于雷山禅寺,无意中发现一块残碑,碑上遗存“唐柳宗元到此…..几字。种种迹象,说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多次巡临象州,除游历采风外,是否也表示了柳宗元对曾伯祖柳奭的追缅怀念之情?
对象州影响甚大的第二位唐代人物是薛礼,字仁贵。山西河津市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有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赫赫功勋。因其习惯著“白衣白袍”,人称“白袍将军”。
薛仁贵缘何到了象州?主要是征西时被吐蕃打败,高宗大怒,贬之至此。在象州,薛仁贵爱民如子,仁慈宽厚。在河东薛氏的家族志以及其他一些史书上清晰的记载着,被贬象州期间,薛仁贵治政安民,平息了当地匪患,动员富户救济灾民,兴学事农等,州民感之不尽。如今薛仁贵在回面山上筑就的防匪峰火台,遗基尚隐约可辨。当薛仁贵逢天下大赦离别象州时,州民当道跪留,哭声震天。后来薛仁贵留下了一套白色衣袍给象州州民。次年得知薛仁贵病故时,州民建庙建冢以祀,以示感恩戴德。至今在象州城西柳江边雄峻陡峭的回面山上,尚遗存薛仁贵衣冠冢,只是原碑断裂,尚待修茸。
千年唐韵,余音不绝。在文事式微、文脉渐弱的今天,我们重新把柳奭、薛仁贵谪治象州的故事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并放大,应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其实不仅仅是柳奭、薛仁贵、柳宗元的影响,还有一位名贯古今的唐代诗人、诗中浪子杜牧,一生游遍天下,也曾在象州留下了一首《蛮中醉》:“瘴塞蛮江入洞流,人家多在竹棚头,青山海上无城郭,唯见松牌出象州”。唐声于象州之盛,在此可见一斑。
江山代有才人出。象州文化底蕴深厚,源于非本土文化的多方渗入。唐代的文才武将柳奭、薛仁贵谪治象州以及著名诗人柳宗元、杜牧所定象州的诗作,无疑给象州的本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使象州成为岭南“蛮荒之地”较早启蒙开化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给象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唐以后象州历朝都出现了各领风骚数十年至数百年的文化宗师,究其源头,唐声开启之功,永远也无法否认。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