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又见苎麻青 (您是本帖第17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2)
|
头衔:注册会员
:5393 | :85 |
经验:2008 |
主帖:497 | 回帖:949 |
注册时间:2006-08-09 |
来自:广东佛山 |
|
又见苎麻青
文|覃炜明
不久前,本地一个读书机构举行一项比较特别的读书活动——在身边的公园寻找《诗经》中的植物,我参加了这个活动。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个公园,居然也有十几种《诗经》中出现过的植物,其中就有小时候我经常看见的苎麻草。
苎麻草是做苎麻的原料。小时候我家的后边,一个叫石主的地方,每年夏天的时候,经常长起一片一片的碧绿的枝繁叶茂的苎麻草。苎麻草因为不能够充饥,对小朋友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对有织布机的人家来说,苎麻草就是他们织布的原料。
秋天到了,苎麻草的叶子变黄了,变粗了,就可以看到成片的苎麻草被村人割了出来,把苎麻叶清除以后,苎麻杆就会一把一把被泡到小水塘里。过了几天,泡有苎麻杆的水塘,水就会发出刺激的臭味,颜色也会变成铁红……可能因为苎麻既不能够吃,沤苎麻的地方又发出奇异的臭味,所以小朋友们并不喜欢到沤蔴的地方跑,对苎麻的记忆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甚至已经有些封存在记忆深处了。
那天看到苎麻草,随行的老师就说到了《诗经》,想不到我们小时候感觉有些恶心的沤蔴地,在《诗经》里,吟唱得居然是那么美好: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
细细品味,原来《诗经》里的美好。大多数不是干活本身,而是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谈情说爱,嘻嘻哈哈,甚至动手动脚。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古已有之。这也是《诗经》吟咏植物的基本套路。
我们小时候只读语录,不读《诗经》。就是读过,也因为情窦未开,肯定不知道“男女搭配”的奥妙。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些关于苎麻的记忆,还是隐隐约约在了脑海里浮现出来了。
首先想起苎麻布。小时候村子里很多老人家,特别是家境好一些的妇女,穿的是苎麻布。很多人家家里的蚊帐,使用的也是苎麻布。那时候的苎麻布,大多数是自己家里(或者村里人家)编织的,有的苎麻布,麻线很粗,穿在身上,好像是一件不贴身的罩衣,颜色多是用一种叫薯莨的植物漂染,灰不溜秋。我家的六伯娘那个苎麻布做的蚊帐,在光线不足的老屋里,旁边还放置有一个吓人的大棺材(农村叫“寿”,专门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家准备的),更显得有一些阴森。我曾经到一个我叫“少琼二伯爷”的老人家里,请二伯爷写对联,看到他的横厅就有一台织布机。样子有点弱不禁风的二伯娘,就在那一台织布机上“卡拉”“卡拉”地织布。感觉二伯娘织出来的苎麻布,要比一般人家穿在身上的苎麻布要好很多。二伯娘是我写过的颂声
四兄的后妈,大约在一九六九年就过身了,现在和四兄说起旧事,我耳边好像还会响起他屋子里边“卡拉”“卡拉”的苎麻织布机声。
第二个记忆是苎麻绳。小时候没有尼龙绳,苎麻绳是使用比较多的工具。挑谷子的箩筐、拉谷子的谷闸、甚至水牛耕田使用的犁耙木沓,都要使用麻绳。麻绳就是用苎麻做成的,韧性好,耐用。不过泡水以后,要尽快晾干,如果不晾干,就很容易腐烂作废。所以小时候看到村子的小巷,经常有晾挂在柴禾上边的麻绳,我们叫牛绳。那时候农村粮食紧张,为了防止小偷入室偷谷,生产队分下来的谷子,经常要放到楼上的谷柜,再加上锁头,确保谷子安全。把谷子升上谷柜的时候,经常是搭好木梯,一个人上楼,在上边拉装满谷子的箩筐,一个人在下边用力一托,帮助楼上的人把箩筐往上拉。有一次,继父在楼上拉,我在下边托,由于箩筐摇摇晃晃,一下子顶到楼板上,而大约也因为继父用力过猛,箩筐上的麻绳“啪”的一声断了,谷子撒了我一身,继父二话不说,下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我含泪把地上的谷子扫起来,有泥土的谷子只好装起来喂小鸡。
斗转星移,现在农村大多数农具都不使用麻绳了,取代的是尼龙绳。尼龙绳耐用,而且不怕水湿。至于衣服,现在虽然穿苎麻做的衣服反而成了时尚,但是在我家农村,再没有人种麻和沤麻了。虽然,偶然也可以在村头巷尾,看到零零星星的苎麻,但是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这古老的苎麻,居然有过《诗经》那样文艺,那样的爱情,也有过我这一代人清苦的生活记忆和无奈。
二零一九年六月二日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