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往 事 回 首 (您是本帖第232个阅读者|本帖回复: 16)
|
头衔:注册会员
:885 | :2 |
经验:674 |
主帖:21 | 回帖:648 |
注册时间:2012-02-02 |
来自: |
|
往 事 回 首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往事,或是不堪回首,或是值得回首。
每每我上街购物,经常在市七中(原防城镇中)与防中体育场(防城大教场)之间,遇见我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老师的女儿温姐姐,她已认不得我,然而我还认得她;常言道:孩大十八变,何况我现在已经老了?虽然六十年过去了,但她的音容笑颜我一眼就认得出来,只是不敢上前与之招呼罢了。
温姐姐的母亲姓陈,是我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当年在乡下教书是带着女儿住在学校的。平时上课的时候,温姐就在教室外面干自己的事,有时候还悄悄地走进教室后面听母亲讲课,所以班里的同学都认识她;现在我见到温姐就想到她母亲,脑子就浮现她母亲陈老师上课的情景——
陈老师上课时戴着一副老花眼镜,镜框架在鼻梁上下滑近鼻尖,她看学生的时候眼睛总是从眼镜框上方外看过来,十分搞笑,可是我们不敢笑。她上课认真,声音温柔,讲课也生动,我们都很尊重她。
那时的课程里,每周排有一节周会课,周会课的内容由班主任自己选定,陈老师在周会课上就是讲故事,她讲故事讲的生动引人,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入迷;所以每到周会课大家都很高兴,有可以放松一下的感觉,劳逸结合,恨不得上课钟声快点敲响。我记忆最深的是她讲的故事叫《巨人》,她说巨人身躯高大威猛,单是身高就有三丈六尺;同学们听了都“啊”的齐声惊叹起来,尽管同学们不知道三丈六尺到底有多高,但还是模糊知道是很高很大;这巨人不但高大,而且饭量也大,力气也大;不管是多大多重的物品,只要他轻轻的一动,就能完全轻松搞掂。
《巨人》这故事特别长篇,一节周会课只能讲一回,每到周会课,陈老师就连接着上回继续讲下去,讲着讲着,不知不觉学期就结速放暑假了。同学们都遗憾的离校,盼望下个学期开学陈老师接着讲下去。
秋季学期开学,我已升级上三年级了,班主任老师换了,周会没有再听到陈老师的《巨人》故事,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还曾设为劳动课。农村孩子入学启蒙,一般都稍大点,有的八、九岁,甚至十岁;所以劳动对于我们农村小孩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经常帮爸妈干杂活干惯了。就读三年级时赶上建校,学生的劳动课就是参加建校劳动,那时教室都是预制土坯砌的,这些土坯是各个生产队派人在地坪上预制,待风吹日晒干结后而成,然后才运回建校工地。运土坯只是学生的劳动锻炼,高年级同学两个人扛一个,中年级同学两个人扛半个;因为预制场上有好多断成两半的土坯;累了就停一停,歇一歇,那时我的脑子浮现出:要是我们同学大家都变成“巨人”该多好啊!
那个年代建校,墙体是土坯,屋面上也是架桁条,钉桷子,盖青瓦;我们中年级以上的同学不但扛土坯,还要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扛桷子,我和另一个同学个子小,力气也小,两人只扛着一片桷子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小山路上,左肩压痛了换右肩,右肩压痛了换左肩,两肩轮换扛着,从这次劳动中,我学会掌握扛东西这种劳动技能本领,但也累得够沧了;累了停下歇一歇,再累了,再停下歇一歇,停停歇歇,歇歇停停,终于把桷子扛回到学校,很有自豪感:我们俩是否也变成小“巨人”了?那时《巨人》在我的心目中总是烙得很深很深。
长大后到现在老了,回首《巨人》故事,应该说是神话传说罢了;在那时懵懂的年岁,却信以为真,这就是小孩子的幼稚天真。回首我在建校的点点滴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劳动,耐人寻味;我这辈子也难以忘怀。
近在网上闻知,今年秋季学期起,中小学要把劳动课排入独立课程;学生适当参加一点必要的劳动,从小热爱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我想这也不是不可以。教育改革,无不是教育界如何培养学生为新时代服务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0
[此帖于 2022-07-29 10:18 被 乡村文化公 编辑]
|